连城实施矿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昔日废弃矿山 如今绿水青山


□ 通讯员 黄水林 罗炳森

12月22日,在连城县庙前镇庙上村村后的山脚下,一湾数十亩宽的蓝湛湛小湖映入眼帘,湖边上一座新建成的廊亭拔地而起,半山上一座精致八角亭,沿湖是砖砌步行道,一个靓丽的农民公园正徐徐揭开她的面纱。

然而去年,这里还是个环境脏乱的废弃矿坑。早先,连城庙前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锰矿资源储量大,庙上等村是省重要的锰矿生产基地。随着锰矿资源的几十年持续开采,不但留下了巨大的废弃矿坑,而且造成矿山斑驳,水土流失严重,给下游村庄、粮田、道路造成不小的损失。

如何让废弃矿山恢复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去年以来,连城县水利局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深入连城锰矿矿区,指导、督促企业加大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一手抓好水土流失预防治理,一手抓经济效益提升,并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内容。结合庙上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加快推进废弃矿坑的环境整治工作。

在治理废弃矿山水土流失工作中,连城县水利局坚持“草、灌、乔”相结合,指导企业以“草灌先行,以草促林”的模式,每年持续投入资金对废弃矿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确保达到一年见青、两年见效的目的。该矿今年已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资金近百万元,对弃渣场进行平整治理,建设成挡土墙高110米、排水沟410米,修建了沉淀池,种植宽叶雀稗草、巨菌草、木荷、枫香等草、灌、乔植物100余亩。几年来先后投入1100万元对连城锰矿、庙前吉龙山锰矿等矿山实施水土流失恢复性治理,把一个个满目疮痍的“秃头矿山”变成了“绿色宝山”,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治山的同时,治水同步推进。连城县在庙前溪实施投资国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连城县庙前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庙前溪水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达6270多万元,以“流域区域并实行,生态民生相促进,示范引领更突出”为目标,实行水土流失治理与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乡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进一步加快全县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今,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治理的持续深入,曾经的被称为“黑水河”“牛奶溪”的庙前溪变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