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创新“预就业”模式——

打通校企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本报讯(通讯员 林斯乾)22日,笔者从上杭县人社局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县通过“预就业”模式,与重庆大学、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建立9个人才实训基地,吸引675名高校毕业生前来当地企业实习,其中258名留在上杭就业。

当前,不少地方存在人才“供需矛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人才难。为破解这一矛盾,上杭县创新“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通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人力基础。

围绕重点企业人才需求,该县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相关院系精准对接。目前,该县已推动德尔科技、晶旭半导体、时代思康等5家重点企业与龙岩学院相关院系签署“预就业”合作协议。同时,围绕高校学生技能需求,该县搭建“预就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与重庆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共促成320名学生到上杭企业跟岗实习。

为进一步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当地积极为人才成长提供多种路径:推动企业高管、技术骨干走进课堂,精准参与学生人才培养;把实训课堂搬到企业,通过“师带徒”模式,增强学生实操能力;促进相关专业课程学校与企业互认,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及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效率。“比如,针对新能源新材料发展趋势,紫金矿业集团与福州大学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召开20余次理事会议,开展双向合作。”上杭县人社局局长傅林增介绍,“针对县域新材料企业人才稀缺问题,上杭职业中专学校新增设分析检验技术和金属压力加工两个专业,已招收学生90名。”

据了解,近年来,上杭县先后制定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引进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支持办法》《关于支持高校本科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到上杭县创业就业给予购房补助的实施办法》《上杭县实行招工与招商并重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就地就近就业暨服务企业招工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实施引进紧缺专业技能人才奖补,对化工、新材料等专业全日制院校毕业生与县内企业签订“预就业”劳动合同给予资金扶持;鼓励企业“走出去”招聘人才,对企业赴外地参加招聘、引才、预就业项目推介活动给予相关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