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财政货币协调配合 激发内需促“稳”促“进”
截至9月20日,今年以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4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36万亿元;8月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5%,为有统计以来最低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在复杂严峻形势下,扩大内需已是重中之重,消费投资充当关键抓手,仍需宏观政策积极作为。保市场主体、扩有效需求,稳投资、促消费,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展望今后一个时期,业界期待存量政策与增量举措综合作用、接续发力,促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释放,不断壮大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能。
守护主体 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公司锅产量将超过325万口!”珠海双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双喜电器”)副总经理车长路激动地对记者表示,虽然疫情期间遇到成本上涨、海外订单减少等难题,但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解决了公司的后顾之忧。车长路介绍,受惠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升至100%,双喜电器在2021年多扣除近200万元应纳税额。2022年上半年,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又获减免100多万元企业所得税。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护好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增加有效供给和扩内需的关键一环。
——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诚意足,众多与双喜电器一样的市场主体信心得到提振,负担减轻。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今年以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4万亿元。
——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持续出台,不断引导金融“活水”为市场主体“输血”“补气”“提神”。政策鼓励之下,一些银行甚至用一天时间完成贷款审批,为企业送去“及时雨”。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8月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5%,为有统计以来最低值。
扩大需求 抓准关键环节
10月28日,成昆铁路复线全线铺轨完成;10月29日,西宁至成都高速铁路全线开工;10月30日,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项目全线开工动员活动举行……一条条铁路新线竞相铺展,是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托举经济大盘的见证和缩影。
市场主体保住了,需求也得扩起来,经济才会好得快。为弥补社会需求不足,财政货币政策积极作为,扩投资成为关键抓手之一。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盘活地方专项债务限额;加大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创设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扩大支持范围……着眼于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各类财政金融工具携手出击,有力加强资金保障。
消费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在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促进消费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也是各方共识。
进入年终岁尾,“双十一”“双十二”等促消费场景较多,为稳增长注入新动能提供了有利的时间窗口。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强调,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高适配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刺激和释放新需求。
加强协调 凝聚政策合力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当前经济回稳向上,极为不易。各方期待,抓住关键窗口期,凝聚更大政策合力,推动政策举措全面落地、充分显效,促进经济回稳向上。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进一步激发内需是关键。
一方面,财政货币政策在扩内需、稳增长方面有发力空间。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预计,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适当的支出力度,同时提前谋划拓展基建资金来源、优化储备项目,推动资金跟着项目走,保持基建投资稳定增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应继续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落实资本金,鼓励金融机构设计适配产品支持项目建设,逐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有效盘活存量资产。
另一方面,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尤为重要。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说,在稳增长过程中,应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的各自优势灵活运用,重点推动需求恢复。“基建投资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支持的重点领域。未来应继续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牵引作用,撬动更多资金流向基建领域,形成更多实物量,更好托底经济发展。”梁斯称。
有关部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措施,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日前表示,将更好发挥专项债券资金撬动作用,支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重要项目有序落地。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可以预见,随着财政货币各项政策举措加快落地落实,扩投资促消费,激发内需潜力,中国经济“稳”的基础将得到进一步夯实,“进”的动能也将得到进一步积蓄。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