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溪畔走罗山
□ 邓朝平
白云生处宿,一枕玉泉声。
在漳平市拱桥镇东北部的深山老林里,有一处僻静之地,那里风光迷人,竹海绵延,如诗如画。
这就是罗山村。村落距漳平市区21公里,地处新安溪畔,海拔五六百米。美丽的罗山村,因为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如今成为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
正值大暑日,天空燃烧着火焰。不愧是高山上的古村落,车子一路向前,我们看见层林尽染的大山。峰回路转,草树葳蕤。山脚下、山坡上、山谷间,绿植千姿百态。山冈上恣意生长的小灌木被阵阵夏风吹得沙沙作响。
我们被革命基点村的卓著功勋所感动。第一站,便率先来到了刚迁移新址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参观。
纪念碑矗立在罗山村口的一处山冈上,陵园占地宽阔。蓝天映衬,苍松挺拔。碑身高耸,庄严肃穆。纪念碑是为纪念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黄国川、陈连发等8位烈士而建。四周的常青树上开满鲜花。拾级而上,伫立碑林长廊,望着8名烈士的墓碑,遥想当年打土豪分田地,颇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快意。阳光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望着连绵群山,想象着艰难跋涉的赤卫队员和红军战士,行走在羊肠小路,由衷地感叹,当年革命先辈一心一意跟党走,轰轰烈烈开展土地革命,这是何等的胆识、气魄!
我们一起伫立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似乎听见,每个人从内心深处,响起了伟大复兴之路的冲锋号角……
遥想当年,群山莽莽,征程漫漫,多少战友相继倒下,然而战士们理想信念毫不动摇。枪林弹雨中,多少革命前辈扎紧伤口,擦干身上的血迹,重赴疆场,义无反顾又勇敢战斗。
老支书满怀深情地说起罗山村的红色革命斗争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从1929年罗山被“永福龙车暴动”的革命火种点燃,直至解放战争结束,烽火狼烟的罗山故事深深震撼着我们——
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一团团长邓毅刚率部从永福挺进拱桥,以连、排为单位,分兵进驻新安社内山乡(今拱桥镇罗山村和下界村)的七埒、内山、礤头、中界、下界等8个自然村,开展革命活动。彼时,红军组织农友在“七埒琴形祠”主持召开大会成立了内山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了罗山第一个党支部,组建了赤卫队,制订革命行动计划,坚决实行抗租减税。琴行祠会议后,在党的领导下,赤卫队队伍进一步壮大,没收地主土豪财产。
1935年闽西南游击战争开始后,罗山和下界人民坚持为红八团和岩南漳游击队筹粮送菜。1936年红八团和岩南漳(龙岩、南靖、漳平)游击队到达罗山和下界,敌人闻风丧胆,以罗山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得到巩固。
翻开罗山的历史,当年明月清风照。“七埒琴形祠”,是当地陈姓人家的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祠前更有七块石头埋伏在坪中,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七埒琴型祠”是彼时内山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是烽火岁月的见证。
革命烈士黄国川,又名黄永豪,罗山人。曾任内山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赤卫队长,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在内山的旧居是红八团留下红色标语最集中的地方,而“漳平福里区新安社内山乡赤卫队印”的印章原件,新中国成立后就一直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站在罗山村村部,游目骋怀,一幅新村新气象的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