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林改话担当


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与学员们分享了自己当年推动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故事,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勉励中青年干部积极担当作为,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周年,龙岩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的诞生地,重温林改故事,感悟林改历程,特别有意义。

万事开头难。谈及林改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说:“当时,这项改革是有风险的,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有些地方出现了乱砍滥伐的情况,中央暂停了分山到户工作。20多年过去了,还能不能分山到户,大家都拿不准。”让“大家都拿不准”的林改在武平掀起轩然大波,因为不满于守着青山过穷日子,时任捷文村党支书李永兴主动申请把捷文列入全国林权证换证试点村,在县工作队的支持下出台了一套林改方案,把山分到户,让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花落捷文。然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举动也招致非议、威胁,甚至被举报为“私分集体财产”……此时,面临着“夭折”风险的武平林改探索十分需要来自上级的回应。2002年6月20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武平调研时,明确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为武平林改一锤定音。

决心下定后,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推进福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四个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以敢于担当的魄力和善于作为的智慧促使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在福建形成。如今林改已经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林业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广大乡村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林改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场伟大革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端于武平并在福建成熟。为什么是“武平”?为什么是“福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贵在担当。这项曾经“大家都拿不准”而陷入僵局的改革,正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和基层干部的担当,才有了武平在全国林改的赛道上率先起跑;正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在改革关口敢于“一锤定音”,为担当者担当,才有林改在武平顺利破局,林改经验从武平走向福建,从福建走向全国。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决不是出于个人利益得失的考量,而是为民造福的初心使然,是以百姓心为心,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是无我精神的生动体现。

伟大的担当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担当。当前,我市正在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群舟争流,奋楫者先。在全国各地革命老区发展态势都非常迅猛的当下,龙岩要当表率、作示范是个很艰巨的任务。前进路上,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作为老区干部,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四平八稳、顺风顺水的事。”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不是“坐而论道”论出来的,更不是“等靠要”等出来的,根本要靠项目落地实现“自身骨头长肉”。示范区建设是大有可为的伟大事业,是检验干部工作能力、作风、实绩的考场赛场,人人都要参与,个个都要出力,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的谆谆嘱托,面对改革发展问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豁得出来、顶得上去;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的殷切期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工作状态,用老区干部应有的担当,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