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在“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部分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故事,作为亲历者,长汀县原水土保持局局长钟炳林表示——

接续奋斗 实现“绿富共赢”


□融媒体记者 曾俊钦 通讯员 陈天长

“我最近认真阅读了《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这本书,当看到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相关的内容时,心情非常激动。”昨日,长汀县原水土保持局局长钟炳林告诉记者。

今年6月,由中宣部统筹指导编写的《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在全国正式出版发行,书中“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部分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支持。作为亲历者,前些天,钟炳林专门去了趟新华书店,买回《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

“看到书中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和我的故事,感到特别幸运。”退休多年的钟炳林开心地说。他说,这些天,不少老同事、老邻居都从书中了解了自己的故事,纷纷打电话或者直接到家里交流、问候。

2001年10月13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第二次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时任长汀县水土保持局局长的钟炳林参与了这次调研,为习近平作工作介绍。“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书中对当时的情况描写得很细致、很真实。”钟炳林说。

1999年11月27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首次调研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要求长汀县尽快报送起草一份详细材料,报送省政府。2000年1月8日,习近平接到了这份请示材料,同年2月,在他的亲自倡导下,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把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2000年、200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补助1000万元。

“经过近两年的大力整治,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呈现新的面貌。”钟炳林回忆,当时他们都期待习近平能再来长汀,看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新变化,对下一步工作作出新指示。

当得知2001年10月13日习近平将再次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时,钟炳林连夜做足准备,“这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机遇”。

调研的第一站,是长汀县河田世纪生态园。

2000年5月29日,习近平得知长汀县组织干部和群众捐款建设河田世纪生态园,特地托人送来1000元,捐种一棵香樟树。当时,河田世纪生态园有个惯例,每个捐种树木的人都会得到一张记载捐种人、树种、日期的植树纪念卡。

调研那天,习近平到达生态园后,钟炳林把植树纪念卡送到了他手中。习近平仔细端详着这张迟到了一年半的纪念卡,微笑着说:“发纪念卡好,捐资植树有纪念意义,你们的管理责任也更好落实。”

随后,习近平又前往生态园后山的水土流失治理现场,钟炳林向他汇报了近两年来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情况。

钟炳林回忆,自己的汇报让习近平很有感触,听完汇报后,他没有立刻前往下一个调研点,而是接过自己手中的话筒说:“水土保持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态省建设最薄弱的地方,对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方要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总结经验,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20多年过去了,有一个细节至今让钟炳林记忆深刻。“当时我汇报了四五个水土流失治理的数据,习近平同志把我汇报的几个数据一下子都说出来了,有好几个数据是第一次公开讲的,他都记得很清楚,可见他有多在意、多上心,这让我很佩服!”钟炳林说,几个新数据,就算是一些工作人员也不一定能记这么牢。

临走时,习近平在车门前说:“我这次是来检查你们承办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得好,再支持;落实得不好,不再支持。”

钟炳林当即表态:“如果落实不好,县摘牌,人摘帽!”

钟炳林表示,当时能有如此决心,是因为在习近平同志亲自关怀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开始加大,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河田世纪生态园的建设历程,折射出的是一代代长汀人筚路蓝缕,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接续奋斗不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努力。

牢记嘱托奋力前行,长汀日新月异。经过不懈努力,长汀水土流失面积从2011年底的47.69万亩下降到2020年底的31.52万亩,水土流失率降低到6.7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79.4%提高到2020年的80.31%,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77%-91%,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8580吨下降到980吨,鸟类从100种恢复到306种,生物多样性得到快速恢复,去年10月初,《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作为世界生态修复实践成功范例向全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