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推动福建土楼申遗,嘱托永定用好土楼资源,做好旅游文章,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作为振成楼楼主,林日耕讲述土楼的变化——

旧土楼变身“金饭碗”


□ 融媒体记者 施薇 罗焕辉 通讯员 黄缘桂

“《闽山闽水物华新》一书登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对土楼申遗工作以及土楼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视、关心、爱护的故事,阅读后十分亲切。”昨日,永定洪坑村振成楼楼主林日耕兴奋地说。

今年71岁的林日耕,从小在振成楼长大,现在是这里最受游客欢迎的“导游”,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阿耕”。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余年来,家乡变化日新月异,阿耕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对于土楼,他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过去:走出土楼,“进城打工”

“我们村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谈话一开始,阿耕发自肺腑地说,上世纪70年代,这里非常贫困落后,交通极其不便,山里山外的人得通过崎岖的山路才能出入,村庄更是破旧,脏乱差现象严重。村里也没有像样的产业,一年忙到头,村民挣不了几个钱。

在此背景下,走出土楼,“进城打工”成了当地许多年轻人的选择。“那时候,村里不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阿耕回忆说,原本热闹、充满人气的土楼,变得“人去楼空”,只有农忙时,年轻人才回来帮忙,即便偶尔有个别游客前来振成楼参观,土楼似乎还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改变:土楼申遗,“一锤定音”

据《闽山闽水物华新》刊载,1998年,永定、南靖都启动了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后来,华安县也加入土楼申遗行列。三个地方一开始都误以为土楼申遗是排他性的——有他无我,有我无他,所以暗中较劲,相互比拼,尤其是对“署名权”到底是叫“客家土楼”还是“闽南土楼”,龙岩、漳州两地各执一词。

“笔墨官司”打到了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那里。2000年4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了土楼申遗有关问题。他在会上说,福建到处都有土楼,现在整个福建的土楼都要申报世界遗产,我们就称为福建土楼,这样八闽大地都有份,大家觉得这样是不是很好呢?与会人员觉得习近平同志说得有理有据,又顾全大局,纷纷表示同意。

后来,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土楼申遗的“署名权”,自此一锤定音,龙岩、漳州两地齐心协力,加快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福建土楼申遗进入快车道。

2008年,福建土楼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的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唤醒土楼的“谷雨”终于到来。阿耕表示:“自从申遗成功后,来土楼的游客就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嘱托:土楼人家吃上“旅游饭”

2001年10月11日至12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结合全国人大、省人大代表视察活动,深入永定县调研。在谈到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时,习近平特意提到了土楼资源。他说,永定有世界级旅游品牌资源——客家土楼,要做好“东有客家土楼,西有龙湖”的旅游文章,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下,从2000年开始,永定先后制订和出台《福建(永定)土楼保护管理规定》等18个规范性文件,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文物局和“土楼保护中心”,设立“土楼保护管理专项基金”,建立起“福建(永定)土楼”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远程动态监测机制,并多方筹措1亿多元的资金,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三群二楼”土楼的维修保护、环境整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40多座重点土楼维修。

2011年,永定进一步加大推进土楼修缮保护力度,同时不断引导客家文化与土楼旅游相结合,当年5月,福建土楼永定景区荣膺国家5A级景区。2014年,全国首家客家家训馆建成;同年,福建土楼自然博物馆开放;2016年,土楼借助《大鱼海棠》登上荧屏……

随着名号越来越响,永定土楼不仅成了八方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吸引了众多游客,也成了当地人理想的创业基地:老人家就近在规定的地方摆摊或民宿打工,赚钱比以前轻松了;孩子们在假期里也有事做,他们帮着家里的生意;不少年轻人纷纷回归土楼从事乡村旅游,甚至当起了景区宣传员和志愿服务者,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语言向世界传播土楼,让千年土楼多了几分“年轻态”,土楼成为当地人民捧在手里的金饭碗。

“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书,儿媳也是老师,现在都回来当导游,女儿女婿也回来办起了农家乐。”与许多当地人一样,阿耕的孩子们也回到家乡,全家吃起了“旅游饭”。讲到如今的幸福生活,阿耕的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据统计,永定土楼申遗成功以来,永定接待游客人数由2008年的97.2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720.32万人次,其中,永定土楼景区接待游客人数从2008年的37.5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460.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08年的9.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4.9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