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球将军家庭趣事

图为刘振球将军。
□ 刘东琳 讲述 刘新传 执笔
刘振球将军,上杭中都镇田背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1995年春天的一个周末,等我们兄妹几家都到齐后,爸爸神秘地对我们说:“今天是我和你妈金婚纪念日!”我们都很惊讶爸爸还知道金婚纪念,我连忙问:“金婚是多少年啊?”爸爸接着说:“50年啦!中午我请客,庆祝一下!”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趁着兴致问爸爸:“你和妈妈当时是怎么认识的?”爸爸看我这么认真,就说:“我们当时是组织分配的,只要是女的就行,没啥条件。”这更是把我们的好奇心给调动起来了。紧接着,爸爸感激地说道:“那是1945年的一天,组织上动员陕甘宁边区被服厂的女同志自愿嫁给一些长征到延安的团以上的老同志。红军长征过来的基本上都30多岁了,南征北战,个人问题都没有顾得上,那时候30多岁没结婚都是很大龄了,所以组织上也为我们这些出来革命的老同志着急。你妈妈当时是被服厂的一个排长,河北平山人,芳龄19岁。”一旁的妈妈赶忙娇嗔地插话:“我是被你爸给‘骗婚’的!当时嫁给你爸时,你爸说他只大我5~6岁;后来,过了几年你爸改口说他大我7~8岁;再后来,你爸又说他大我12岁。”我当时很奇怪地问爸爸:“怎么你的岁数比妈妈长得快呢?”爸爸只会呵呵笑。所以,后来我们始终没搞清楚爸爸真实的出生年月,最后还是以档案为准,是1909年出生的,结婚时已36岁了,实际上爸爸比妈妈大17岁。
爸爸说,结婚第二天,他让通信员买了一只鸡,几个战友就热热闹闹地在一个窑洞里庆祝了一番。爸爸说到这,兴奋地亮出他们的结婚证,那是一张在毛边纸上手写的结婚证书,还盖了一个很大的印,是人民政府的印。我们既兴奋又好笑,没见过这么简陋的结婚证。接下来,爸爸又绘声绘色地说:“我当时算是幸运的,还有好几百的大龄干部都没成婚。后来,中央调了个女兵团到延安,动员她们嫁给这些革命同志。经她们同意,那天在礼堂里女兵都在那等着,一大堆大龄干部冲进去,抢到一个女的就说‘这是我老婆’,拉着就走,也不管漂不漂亮。有的女同志左右手都被男生抢着,就争执起来,嘻嘻哈哈,真热闹,被抢的女兵也都笑翻了天。因为也没看长相如何,抢回去才看得清楚,有的还是解放脚(指旧社会被裹了小脚,然后到了新社会又被解开,出现了畸形的脚),又不能退,只好将就着过了。”大家听得哈哈大笑。
爸爸还告诉我们,那时候,新婚青年没有房子,十几孔窑洞专门辟为“青年宿舍”,只有一张床,被褥自带,不开饭,一天五毛钱。每到周末,小两口背着被褥来住一晚,第二天各回单位。生活供给制、组织军事化、思想斗争日常化,每一个延安人都有自己的单位,夫妻二人各在各的机关里工作生活,每礼拜见上一次面。同在一个机关的,也各按各的待遇吃饭。
爸爸说完他们这一代人的婚恋故事,对我说:“小毛丫头(我的小名),吃完午饭替我去金店挑选一条纯度99.99%的金项链,作为礼物送给妈妈。”我买回来后,爸爸就给妈妈戴上了。那天下午,我们还在院子里给他们俩拍了些照片。
婚后几十年,妈妈所有心思全在爸爸身上,夫唱妇随,相夫教子。他们这代人都不会浪漫,但是感情很好,很真实。1996年开始,爸爸因病加上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妈妈日夜不离相伴在爸爸身旁,尽力照顾。1997年6月5日,爸爸被病魔夺去生命。妈妈伤心过度,三个多月后也离我们而去。
根据爸爸遗愿,在爸爸故里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怀远亭后山坡建将军陵园,并于2001年清明节将爸爸妈妈的骨灰送回家乡安葬,陵园碑刻:刘振球将军 王琳同志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