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猪盘”等层出不穷

心理学专业人员负责撰写剧本

网络诈骗手法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并紧跟技术不断“变种”升级。几乎在新技术、新业态出现的同时,诈骗分子作案手法也随之升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安机关在打击中发现的诈骗类型已不下50种。

在王姝看来,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法和套路是在不断“与时俱进”、不停变化的,但犯罪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都是通过一些网络技术手段,抓住被害人的心理以及人性弱点,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并让被害人付款转账,最终诈骗钱财。

郝威傑表示,根据诈骗场景,剧本、角色、道具、剧情、通信行为和通联关系都有明确设计,部分撰写剧本的“心理专家”甚至是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

王姝表示,如果从被害人的心理来分析的话,常见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利用被害人的信任心理,如常见的网络交友,即通过婚恋心理与被害人建立信任关系,后通过各种话术让被害人自愿付钱,也就是所谓的“杀猪盘”;二是利用被害人的恐惧心理,如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配合调查、涉嫌犯罪为由进行诈骗;三是利用大学生、无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获利心理,以“刷单返利”等为诱饵实施诈骗;四是利用被害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交易行为掩盖骗取的本质。

“诈骗分子紧跟时事,所编剧本与当下社会热点紧密相连。例如,电话卡、银行卡常被作为电信网络诈骗的作案工具,国家对此开展‘断卡’专项行动。不法分子就以‘涉嫌洗钱诈骗’为由,对人民群众进行诈骗。”国家反诈中心民警李金鑫说。

与此同时,大数据引流已经成为“精准化”诈骗的关键环节。“上到老人,下到儿童”,诈骗分子会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针对不同群体点对点精心设计骗术,让群众防不胜防。

李金鑫告诉记者,与传统广撒网式电信诈骗手法不同,不法分子通过短视频平台评论、网页广告、朋友圈广告等,将易受骗特定人群精准引流至对应的诈骗网站或诈骗APP。

针对低龄人员,比较常见的是游戏类诈骗。不法分子通过低价出售游戏皮肤、装备、周边产品等吸引受害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中队长苏兴博介绍说,低龄儿童一般会使用家长手机玩游戏,不法分子在游戏平台发布低价出售皮肤、装备等信息,引诱孩子上钩。有一些家长图方便,也会将手机密码告诉孩子,或者将孩子指纹录入手机。“当孩子联系发布者(不法分子)购买时,不法分子会以‘帮你进行操作’为由索要部分操作权限,但实际上,不法分子通过获得跨设备登录、支付等相关权限后,会快速将设备关联的银行卡的钱转出,更有甚者会直接诱使孩子进行汇款。”苏兴博说,他所见到的被害人,最小年龄仅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