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胜华山


图为长汀胜华山道院大门。阿澜 摄

□ 戴春兰

我怀着朝圣的心情前往胜华山道院。

不及朝斗岩幽美,无如大悲山峻峭,胜华山在长汀古城内外的山围叠翠中寂寂无闻。然而,拂去历史烟尘,我惊喜地发现胜华山道院曾是如此的熠熠生辉:它始建于千年之前的唐宣宗大中年间,原名“云鹤观”,道观殿宇共有三重,山门是砖石结构的三券拱门,主殿乃雕饰精美的单檐庑殿式建筑,后殿为建于峭壁之上的两层阁楼式建筑,险峻雄奇,巧夺天工!宋代毁于战火后再次复建,宋仁宗敕封“玄明宫”,三仙信仰自此在山城传播。元明时期曾多次修缮,清代再次毁于清兵与太平天国的战火之中,清末复建后规模缩小,更名为胜华山道院,延续至今。

从长汀县城南面出城,前往策武镇梁坑村方向。南国的早春,天空蔚蓝,金色的阳光倾泻而下,鸟雀自由啁啾,草木葱茏,萌出点点新绿,犹如婴孩明眸澄澈。偶尔闪现出几树繁花,雪白、紫红的玉兰,嫣红的桃花,堪比雪晶莹的梨花,仿佛山峦迎春抑制不住的欢呼。

车行十几分钟,翻过马兰山,右转进入县道,路边一块不到一米高的不起眼的石刻碑文“长岭寨”,让我驻足。那一瞬,我望见在天地间矗立着无字丰碑——长岭寨大捷!

1929年3月,朱毛红军从江西进入长汀四都。当时驻守汀州城的国民党第二混成旅旅长郭凤鸣即命一个团向四都进发,企图在长汀城西南的长岭寨设防,凭山险据守,阻止红军前进。

13日晚,红四军在四都以北的渔溪附近与敌一个团预期遭遇,趁其立足未稳发起猛攻,不足一小时全歼整个团。14日凌晨,红四军兵分三路向长岭寨发起总攻:特务营从左翼经牛坑迂回敌后,抢占长岭寨以北的乌石岭,切断其退路;第二十八团从右侧取道白叶竹子岭攻占长岭寨另一制高点;第三十一团担任主攻,取道膝头脑印岭,直取长岭寨胜华山主峰。战斗进展顺利,第三十一团很快占领了胜华山主峰和制高点。红军战士们以泰山压顶之势迅速冲下山去,打得敌人抱头鼠窜,溃不成军。至此,郭凤鸣旅除留守汀州城的一个团外,全部被歼。

这一仗,红军共歼敌2000余人,缴获机枪数挺,步枪2000多支、迫击炮3门、炮弹100多发,取得了红军自下井冈山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也是红军入闽后的首次重大胜利。

“进城去!”红四军乘胜解放了汀州城。

沿着灰色绸带似的水泥路,随山势盘旋而上,人烟渐渐稀少,路尽头,两棵青葱的百年迎客松分立两旁,枝干平伸,似人迎迓宾客。“人”字形山坳前平整出近500平方米的大坪,但见右手边一座两进土木结构的客家厅堂,占地100多平方米,前檐后殿,黑瓦,粉墙,檐下布置许多小红灯笼,质朴中显露出喜庆。

跨过鹅卵石小天井,再上台阶,就到了正殿,仅十几平方米,正中供奉邱王郭三仙神像。

据传,当年,红四军指战员就在殿内神像前的案桌上铺开地图,指挥各个山头的激烈战斗。

“文革”期间,胜华山道院再遭劫难,整座道观被拆毁……

走近胜华山,但见左侧厢房建有一间小小的“长岭寨战斗展览馆”。正中悬挂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前面摆放破旧的八仙桌和四张条凳,右墙上除了军服、军号、枪和斗笠,还有毛泽东、朱德等人照片,真实再现当年场景。

出到大坪,极目远眺。天蓝山青,松苍柏翠,层峦叠嶂,群鸟翔集,云海如雪浪般翻涌而来,汀南新城楼宇高耸,隐约可见车水马龙,繁华如画。父老乡亲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流下劳作的汗水,和着祖国强盛家乡发展的节拍,让绮丽的梦想迎着圣洁的春天绚烂开放,自由,勃发,放散着充沛的生命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