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群众“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难题

《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获通过,以立法方式补齐全民健身短板


□融媒体记者 傅利昌 文/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殷切关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将全民健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以国家长远发展为基点,以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

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3月30日通过了《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

《条例》共六章54条,围绕全民健身补短板,着力破解群众“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的难题,对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与保障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以立法方式,补齐全民健身短板,将对推动我省全民健身工作、建设健康福建具有重要意义。

多角度保障全民健身活动

1、《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求:

(一)设区的市应当建有大中型体育场和体育馆、游泳馆、足球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

(二)县(市、区)应当建有体育场和体育馆、游泳馆(池)、足球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

(三)乡(镇)、街道应当建有全民健身中心、中小型足球场、社区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

(四)社区和行政村应当建有便捷、实用的公共体育设施。

2、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能否使用?

《条例》三十四条、三十五条指出: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明确政府及部门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支持举措;

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加强内部体育设施建设,并向公众开放;

鼓励体育主管部门管理的训练中心、基地、体育运动学校的体育设施以及运动康复等服务向公众开放。

3、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

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公众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除季节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情形关闭外, 每年开放时间不少于三百三十日,且每周不少于五十六小时。

4、严禁侵占、破坏全民健身设施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用地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挪用或者侵占居住小区体育设施。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或者擅自改变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用途。

“去哪儿健身”

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

《条例》就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为确保全民健身设施贴近社区,规定新建居住小区、新建公园配套建设全民健身设施,老旧居住小区改造、统筹配建,已建公园因地制宜补建。

解决“一地难求”问题:

《条例》明确地方政府应当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鼓励利用城市空闲土地、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建设或者改建全民健身设施。

支持依法利用林业生产用地建设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全民健身设施,利用山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建设特色体育公园,在河道湖泊沿岸、滩地等地建设健身步道。

“怎么健身”

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常态化、生活化、规范化:

将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所在周设为本省全民健身周。规定地方政府应当定期举办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并结合实际开展居家健身和网络赛事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在全民健身日向公众免费开放。

鼓励体育设施、体育旅游景区在全民健身周向公众免费开放。

加大开放既有体育设施:

加强对存量全民健身设施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每周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时间,提高到每周不少于56小时;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和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明确政府及部门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支持举措。

特殊群体健身:

鼓励创新适合老年人、残疾人、农民等不同群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支持开展具有民族民间民俗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

对于青少年体育健身,明确禁止占用体育课程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推行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与疾病管理,支持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等。

明确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场地预约、健身指导、体质测定、赛事活动参与等便捷化智能化健身服务。

消费补贴:

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消费补贴等方式,对公民在特定全民健身设施内发生的健身消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安全监管:

政府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全民健身活动组织者应当加强健身活动的安全管理。

违反《条例》将受处罚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市全面打造10分钟健身圈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园中建城、城中建园、人在园中”的理念,以创城为抓手,进一步加大中心城区公园建设力度,打造更多供市民体育健身的场所。为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幸福生活水平,我市将继续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全面打造10分钟健身圈,让全民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