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井的呼唤
□杨笔
四角井,一座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涤净岁月的尘埃,重新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这里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每一处都有灿若星辰的文化宝藏。
这里保留着宋代古廊桥、古驿道,元代古城墙,众多明清及民国时期宗祠民居建筑。一砖一瓦,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承载着连城人民的美好记忆。据《读史方舆纪要》,南宋置莲城县,元代改为连城县。那么,四角井街区应该始于南宋,发展于元代,兴盛于明清,直至今日,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商贸繁华,人文鼎盛。
文川河上,横跨着结构严谨、古朴宏伟的文川桥。桥墩由条石垒砌而成,墩上用七层圆枕木纵横叠起,可谓是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桥面正中由方石铺就,两侧辅以卵石。桥上为屋架,可供商家摆摊设铺,故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据县志记载,此桥原名清溪桥、擢桂桥,惜毁于水患。元至正年间,县尹马周卿重建,命名“文川桥”。此后又历经数次重建,如今巍然屹立的,乃清顺治五年所修。一座桥,连接着两岸商贸,更连接着历史和将来。
呼唤回归,这里是乡愁的表达。
千百年来,四角井承载着多少游子的孩童记忆。整个街巷肌理保存完整、水系通连,谓“四街十三巷,巷巷通曲水”。街区内建筑主要为传统的客家建筑,以传统客家民居、祠堂、庙宇居多,“九厅十八井”是其中典型的建筑形式。在水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有历史建筑28处,另有宋代廊桥基址、元代城墙遗址、宋元明清古街巷等多处历史遗址。在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有历史建筑5处,其中“进士第”“一亩庄”“民国双子楼”等建筑保存尤为完好,时光荏苒,见证芳华。
庙前街、水南街、大桥下街,水桥巷、溪南巷、清溪巷、吴家巷、桂花巷……每一条街巷都写满历史,每一块砖瓦都隐藏故事。穿梭在布满青苔的街巷中,与老街上的老艺人握手攀谈,与斑驳的城砖黛瓦交流对话,轻轻叩响岁月的大门,回乡的游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父老乡亲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
如今,行走在四角井的大街小巷,留给我们的印象就像是一位垂暮的老人。有些居所已是断壁残垣,荒草侵入石砌小路,青苔爬上破损的窗棂。岁月更迭,世事变迁,这里留下的是一座座空宅和一声声叹息。我们呼唤人间烟火,也呼唤回归与传承。
呼唤提升,这里是文化的荟萃。
四角井街区是文化的大观园。街区内居民生活保留中原古语方言,客家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源流文化底蕴深厚,代代传承。这里拥有省级文保单位1处、县级文保单位12处,留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街区内,一座座古老建筑也是历史文化的代言人。精致的砖雕、石雕、木雕纹路清晰,诸如“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等图案,无不昭示着客家先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朴大气的沈家大院、古色古香的李氏民居、风格独特的双子楼,无不彰显着先祖的智慧;“旋马遗风”、“阳谷光华”、“薰迎和煦”、“八砖世第”,无不闪耀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
这里有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我们呼唤文化提升,打造成一座集客家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公园。
呼唤新生,打造有特色的文旅融合。
四角井,欣逢盛世,即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目前,正在实施的四角井文化街区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公园建设、天后宫修缮、中山步行街改造、小梨园商业街区建设等项目,吹响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号角。希望通过保护性修复和创造性开发,把四角井街区建设成为一座市井生活气息浓厚、商业氛围繁荣的活力之城,既有高品质的文化品位,又有特色鲜明的旅游体验。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将成为游客寻访拜谒的又一热土,成为寻找乡愁、体验乡愁、表达乡愁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