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无物管”小区和保障房小区需要更多关注,市政协委员建议:
寻根求源共解物管难题
□ 记者 刘玉荣 池银花 通讯员 赖文光
“买房一下子,住房一辈子”。入住后住户能否获得物有所值的生活呵护与增值服务,系于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准,关乎万千家庭的切身利益。
相较于商品房小区,部分年代久远的老旧小区和保障房小区的管理问题往往更加突出,甚至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群众反映强烈。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谁来管?保障房小区怎么管?市政协委员有话说。
实际上,无物业管理小区在我市中心城区占了较大比例,呈现“数量多、面积小、分布广”的特点。市政协委员廖柏林认为,无物业小区仍普遍存在公共设施设备陈旧、环境脏乱差,低收入居民较多,部分居民物业管理消费意识淡薄,卫生费等费用的收取比较困难等问题。此外,无物业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协调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小区的自主管理缺乏专业人员,无法提供专业服务和规范服务,多数小区仅限于维持小区保洁服务,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市政协委员柯添英也关注到保障房小区的困境。他认为目前保障房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安保配置较弱,偷盗时有发生;车辆乱停乱放,存在消防隐患;民俗活动不断,扰民现象普遍;设施不够完善,管理有待加强的问题。他介绍说,不少保障房物业公司的保安普遍存在“开始多 逐渐少”的现象。不仅人员数量大幅减少,而且为了节省支出,一些小区聘请的都是年纪大、素质低的“爷爷辈”人员作为保安,小区安防形同虚设,借“煤气管道检查、卫生打扫”等各种名义上门盗窃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障房在建设中投入大量财力,为每幢居民楼安装了门禁卡系统,但有的小区交房多年后一直没能正式启用,甚至被物业更换。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且对小区的安保工作,尤其是外来人员的随意出入,带来安全管理方面的隐患。
“老旧小区、保障房小区、商品房小区的管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但总体而言,管理好不好,居民的感受最关键。面对物业服务领域日渐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应寻根求源,有的放矢。”廖柏林委员说,小物业反映大民生,物业管理不仅涉及千家万户,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市已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加强物业企业监管等措施推动物业管理取得一定成效。建议今后出台更多政策措施,持续有效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创建无物业小区“平安、整洁、优美、宜居”的良好环境。
安居才能乐业。市政协委员认为,广大市民既是物业管理好坏的体验者,也是改进物业管理的受益者,更是完善物业管理最需要的参与者,每位市民都有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他们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主管部门应更注重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倾听百姓“吐槽”、诚邀群众“献计”,共同破解物业管理难题。
(本专题到此结束,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