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厦大旧址,潮海楼


□张斌

新罗区东肖镇旧称白土,素有老区、侨区、文化区之称,东肖镇溪连村是龙岩著名的侨村和文化村,背靠仙宫福地,润泽石公灵气,东观奇迈岚光,西赏紫金晴雪,南有清溪环绕,北有仙光普照,素来人杰地灵,是个风水宝地。

溪连村是第一批新罗区传统村落,村内遍布多栋中西合璧、富有南洋风情的“番客楼”,潮海楼是溪连村五大“番客楼”之一。潮海楼是旅居印尼雅加达华侨张潮海、张炳坤昆仲于1948年至1950年间回乡所建。张潮海出生于1909年,胞弟张炳坤出生于1911年,当时的溪连村,人多地少,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海内外谋生,张潮海兄弟也不例外。1927年,因家庭贫困年仅18岁的张潮海和年仅16岁的张炳坤兄弟随亲友买棹南渡,前往印尼雅加达谋生,他们开始从事苦力、小贩为生,略有积蓄后便开店营商,辛苦打拼多年,逐渐立下根基。他们身在异乡,梦牵故里,不忘家乡,大力支持家乡发展教育事业,热心修路铺桥、护堤筑坝、农田水利等公益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后,大部分中产华侨纷纷归来故里建造新房,张潮海、张炳坤于1948年回乡建造了潮海楼,建楼过程由侄子张添旺负责管理,此后70多年都由张添旺一家人及老祖母倪香(张潮海母亲)长住于此,并出资维修管理至今。

潮海楼是“厅屋结构”组合式楼房,极具龙岩本土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全楼共有16个房间,主楼两层,青砖灰瓦,垂拱骑楼搭配淡红色的墙体,融合南洋建筑风格。潮海楼分上下厅,上厅是主厅,为待客设宴、举行仪式的场所,主厅两边各有两间大屋;下厅为门厅,两边也是房间;上下厅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各有一间小厢房及厨房。青砖灰瓦透着朴素,外红内白却显得高雅,前、后两堂与左右横楼连成一体,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飞檐翘角,错落有致,整幢楼显得气宇轩昂、典雅高贵。

潮海楼还是历史上的厦门大学旧址。解放初期地处海防前线的厦门大学,经常遭到空袭和炮击,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951年3月,厦门大学理工学院的师生及家眷分期分批,紧急疏散到偏僻的龙岩山区,其中理学院被安置在东肖,溪连村的洋楼、深宅大院与庙宇祠堂便成了厦大师生的临时课堂、实验室与宿舍。虽然在龙岩仅仅一年时间,卢嘉锡、陈景润、田昭武、张乾二、阙端麟、肖培根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当年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学习过,厦大师生和溪连村的乡亲建立了非常好的友谊,也带来了思想和文化观念的改变。当年“潮海楼”刚刚建成,居住的人比较多,有生物系主任汪德耀、海洋系主任郑千里、外籍教授沙彭等七位教授及其家属,朝夕相处,厦大的教授们跟潮海楼主人——老祖母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并亲切地叫她为“老爷巴”(龙岩话老倪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欣欣向荣,经老祖母同意,厦大师生还在潮海楼大门两侧白墙上刷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8个红色大字标语,至今依然存在,颇具时代意义。张添旺长女出生,为潮海楼增添了喜庆和欢乐,汪德耀教授亲自为婴儿取名张秀明,寓意长相秀丽阳光明媚。1952年2月,厦大教授离岩返厦前同潮海楼主人一家合影留念,汪德耀教授手抱张秀明,可见他对这个小女孩的喜爱。教授们还为张添旺、邱翠兰伉俪题词留念,汪德耀教授题的是“劳动创造世界”,郑千里教授题的是“增产节约”,最有趣的是外籍教授沙彭,他把这里当成了酒店,用法语写下“祝你在我的白土酒店里一切顺利”,教授们真心希望年轻的夫妻相敬相爱,工作顺利,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丽新中国。张添旺、邱翠兰夫妇格外珍惜教授们的美好祝愿,一辈子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努力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此后,潮海楼还曾提供给解放军某部及福建建设兵团第1师作临时住所长达几年,为国防建设做贡献。

2013年潮海楼连同溪连村五星楼、艺丰楼、玉声楼、振声楼、声远厝、诒燕堂、张文川旧居等8栋华侨建筑被列入新罗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独特的侨乡建筑、侨乡文化,沉淀了海外侨胞无尽的“乡愁”,溪水连心,桑梓传情,蕴含了侨乡的人文特色和时代变迁的历史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