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那高高的松毛岭


在观寿公祠听讲解。

□张文琼 文/图

从松毛岭隧道连城侧入口右侧水泥路往山上走,驱车几分钟到达山坡处的松毛岭红军英烈公墓。当透过车窗,看到那带有红色印记的参与松毛岭战役红军各建制单位的红旗标识时,我的周身立刻沸腾起来,仿佛依然还能听到当年松毛岭上的枪炮声,在历史深处回响。

1934年9月23日上午,松毛岭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这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中央苏区东线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这一战,一万名左右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从此长眠于松毛岭,他们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松毛岭红军英烈公墓,也称松毛岭红军无名烈士墓,始建于2013年7月,由连城县保卫中央苏区战地遗址保护协会将因龙赣铁路复线建设而发现的松毛岭战役红军遗骸迁葬现址。

肃立在无名烈士墓前,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诉说着“红军长征出发前最后一役”的激烈与悲壮:……红军战士七天七夜浴血奋战,一万多红军战士用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为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松毛岭战后,漫山遍野的红军尸体,鲜血染红了松毛岭,当地百姓偷偷上山收尸,将红军忠骨埋在青山上……”

我的眼角湿润了,青山埋忠骨,碧水照丹心,在这一万多名红军英烈中,有许多战士才刚入伍,有许多人名字都来不及报上,面对强势之敌,牺牲与退缩,红军战士们勇敢而悲壮地选择了牺牲,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抗衡敌人的飞机重炮,保住了红军主力,挽救了革命事业。多少年后,父母妻儿还在苦苦痴等他们归来,却不知他们早已在这高高的松毛岭上,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从红军英烈公墓步行约百米远,即看见一块尖型大石,大石上刻有“松毛岭阻击战郭公寨前线指挥部”字样,右侧石阶即为通往山坳处郭公寨前线指挥部的山路。

郭公寨前线指挥部,原为一个仅有几户黄姓人家的自然村。红军长征前夕,朱德,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红九军团罗炳辉、蔡树藩曾在此指挥温坊战斗、松毛岭战役。红九军团七、八两团为夺回失守的760高地,在主力部队从钟屋村转移前夕,重返松毛岭投入战斗,之后才从郭公寨战场一带撤离直奔长征路。

这座木结构民房,木墙已黯淡发黑,密布如筛的弹洞却清晰可见。在已是断墙残壁的厅堂里,还留着当年的煤油灯和水缸。在附近的山林,拨开层层芒萁,可见深可及胸的战壕掩体。轻抚着那墙板上的一个个枪眼,周围的战壕、弹坑还有那棵曾为指挥员们挡住了炮弹的老香樟,当年那杀声震天、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如今,这里已是一片寂静。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战斗的痕迹也几乎被时光的尘土所掩埋,如果没有讲解员带路指点,谁知道哪是战壕,哪是弹坑,那厚厚的松针茅草下掩藏着怎样的故事?

令人欣慰的是,历史终究没有忘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共和国没有忘记,松毛岭的父老乡亲们没有忘记,我们没有忘记,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

在松毛岭山脚下,高速路口旁,有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排屋,丝毫不逊于城里的住宅。这是政府给山区百姓提供的安置住宅,把他们从条件艰苦的山区转移到交通便捷的山下,而山区几乎全部变成了旅游景点。一路上,我们发现,但凡平坦的地段都有供游客休闲的山庄饭店,停车场,烧烤场,一派热闹兴盛的景象。

谁能想到,过去由于地势险要,条件艰苦,才成为革命根据地的松毛岭,如今已经成为游人如织的红色旅游景点。过去只有意志坚定的人们在松毛岭峥嵘岁月,如今松毛岭已经成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松毛岭之行,让我更了解家乡的过去,更热爱我的家乡,更热爱为家乡的解放、建设和发展挥洒热血、青春的祖辈父辈们。

火红的七月,林海翻波,我在松毛岭看到了拥抱上万红军将士英魂的松树林。我想,这片茂密的松树林,一定见证过家乡解放的盛况,一定见证过改革开放家乡发展的盛况,一定见证过一代又一代拼搏勇敢的人们,让我的家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