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朱裕森:为林而生的“不老猴”

图为朱裕森在专注地进行野外拍摄 兰兰 摄
□ 傅晓君 詹鄞森
“年纪大了,跋山涉水,在山林住上十天八天,你不觉得累吗?”
“哪里会,那山里水清澈,风光美丽,色彩斑斓,我从不觉累。”
1月18日,边拨弄相机边接受采访的朱裕森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出了他用镜头记录下闽西生态美的热情。
1956年出生的朱裕森是原闽西日报社摄影记者,他个头瘦小,属猴,爱森林,名字中3个木,或许这就注定了他一辈子的事业就该往森林里钻。一旦进山,他就如一只野猴,不知疲倦,不断“猎取”。2016年3月,朱裕森退休,但退而不休的他,非但没有放下相机,反而取出他住房公积金里的14万元,买了一套适合拍摄鸟类的器材,完善装备。
巡山涉水
发现闽西生态如此多样
退休6年间,朱裕森的足迹遍布闽西的高山、峡谷,湿地、溪流,汀江源、梅花山……他专门拍摄鸟类、蝴蝶、昆虫和植物,期间,他换了3辆车。时常,他独自一人背起相机,扛着三脚架,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在闽西的山水间追寻灵动的羽翼。他还购买了大量科普类书刊,精心研究手头上的各类生态图像。
2019年春天,他在一次巡山时,发现一棵松树上站着一只鸟,一动不动,他端起10多斤重的长镜头,端详了一会,随手拍了一张。走了一段路后,他感觉这东西与一般的鹭类不同,又倒了回去,杀回马枪,结果让他顿时傻眼:这分明是一只寻觅已久的海南虎斑鳽!他惊喜地把图像发到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请林清贤博士确认。经鉴定后这确实是海南虎斑鳽,是世界上30种濒临灭绝的稀有鸟种之一,这一次重大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为了能有更大收获,他蹲点守候,在连续48天不间断观察中,他居然还发现了鸟窝,窝里有3只毛茸茸的幼鸟,竟然在这里安家、繁殖,属福建省首次记录。这组照片,在中国生态摄影界引起轰动,一时引来各地鸟类摄影爱好者,纷纷前来一睹芳容。
至今,他在闽西境内调查记录了鸟类18目64科320余种,蝶类生态图11科340余种,还记录了昆虫600多种,植物400多种。他是一个“狩猎者”,经常在夜间深入深山、田间、河道,寻觅鸟类、蛇类、蛙类和夜行性哺乳动物。他拍摄到久违的野生猕猴群,发现了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类海南虎斑鳽,还有专家都难以鉴定的角蟾。遇到未曾谋面的植物,他也不放过。他拍摄到伞花木的果实,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伯乐树花朵,难以见到的水晶兰,会捕食昆虫的毛膏菜,野菰和囊荷等。在他电脑里存储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图像,一一分门别类。
“一开始拍只是想让退休后的生活不那么无聊,后来,图像越来越多,分门别类后才意识到龙岩的生态如此多样,很多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于是,我想用影像留下点什么。”朱裕森说。
险境求生
许多照片是用命搏来的
为了拍一只鸟,常常孤身一人在山上露宿几天,作为一名生态摄影发烧友,他为拍摄所经历的风险、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每一次拍摄都充满了不可预期的危险。
一次,在去连城梅花山拍摄完,回程的路上,他发生了车祸,驾驶的小车翻入90余米深的陡坡,他清晰地记得当时车辆在空中翻了三次,最后重重跌落,他的同伴被甩出车窗外,有人受了重伤,多处肋骨断裂,有人轻伤,他侥幸逃过一劫。救援队力量摸黑搜救了很久。
一次在长汀县莲花水库,天蒙蒙亮时他发现了一群野生鸬鹚,漂浮在水面抓鱼,数一数刚好11对。他本能地意识到,这是路过的候鸟,机会非常难得。为了靠近拍摄,他冒着霏霏细雨,绕过两座山,结果在即将靠近时,没注意到被铁芒萁严密遮盖的探矿壕沟,他一脚踩空,掉入2米多的深沟。垂直的沟壁,他试了几次都无法爬起来。无助之时,他打电话给儿子,没接;想拨打110,但考虑到那里无路,也没有标识,肯定难以找到。于是,他靠着手里那支三脚架,艰难地爬出来。
一个春夏之交,长汀县四都镇深山里一个农户说,他的鸡经常被不知什么动物咬死。听到这个信息的朱裕森如获至宝。于是,他像一个破案的侦探,在农户门前搭起帐篷,连守几夜。果然,在第三天清晨,镜头里出现了“偷鸡贼”的踪影,这个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二级保护动物——豹猫。
“每次外拍,都会有不期而遇的美,山间的生灵也在用生长的力量给予了我另一种生命体验。”朱裕森坦言,在行走中,他获得了普通人从未有过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闽西的山林给予他的人生馈赠,一切付出都值得。
不改初衷
为了心中一份生态信念
长汀是鸟类迁徙的小通道之一,被过境鸟类视为宝地,仅在河田镇,朱裕森就拍摄到鸟类100多种。然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有太多的奥秘,不断地吸引他去探索、发现。
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前夕,不知道为什么鸟类突然减少了。于是,他把镜头转向了蝴蝶。有人问他,你怎么会认识这么多东西?他说,我起初也不懂,边拍边学呗,一头钻进去,才知道学无止境。原本以为拍蝴蝶会比拍鸟轻松些。殊不知,这翩翩起舞的小精灵更不好弄。于是,他有意拜访蝴蝶专家,结识外地蝶友,加入多个生态摄影微信群,努力学习蝴蝶知识。通过3年多时间,他拍摄到各种蝴蝶340多种。
“十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闽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影像本身也许改变不了自然,但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会继续拍下去,用影像保护自然,在有生之年,把我所思考、记录的东西,编辑成书,尽自己所能去记录闽西的生物多样性之美,让更多人参与保护我们的生态家园!”数年间,他出版了《长汀常见鸟类》上下两册、《长汀古树名木》等书籍。目前,他正在编辑、整理一套包含《闽西常见鸟类》《闽西蝴蝶生态图集》《闽西昆虫图集》《闽西植物图集》的科普丛书。
66岁的朱裕森头发已经花白但他一直还行走在探索、创作、拍摄的路上,只为了心中一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