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针对当前我市中小学周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市政协委员建议——
构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记者 池银花 刘玉荣 通讯员 赖文光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市开展一系列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整体状况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中小学周边餐饮卫生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23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政协委员。
市政协委员余莲告诉记者,经调查发现,目前龙岩一中有大批学生选择在学校周边餐饮店就餐。“学校周边餐饮店普遍规模较小,店内空间狭小,同时在街边露天摆摊设点的也不少,食品安全和卫生得不到保障。”余莲表示,目前中学生食品安全鉴别能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经常在外就餐容易发生食源性传染疾病,而且学生扎堆在外就餐对校园疫情防控也造成较大压力。
市政协委员刘凌也颇为关注中小学校园周边餐饮的卫生安全隐患问题,她告诉记者,“学校周边小商店、小吃店、流动餐饮摊点聚集,有些小店经营证件不齐,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学生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刘凌认为,当前学校周边餐饮店和流动摊贩很多都是经营麻辣烫、烧烤、汉堡、奶茶等小吃,为了吸引中小学生,往往非法添加色素、防腐剂和香料,而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没有食品安全鉴别能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长期食用这些食品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另外,刘凌认为,街头流动摊贩的健康状况和加工食品的原材料来源也难以掌握,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基本信息很难判断,再加上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等多重因素,学生入口的食物在源头上就埋下安全卫生隐患。
如何保障学生就餐安全?余莲、刘凌两位市政协委员建议,要加大联合执法监督力度,构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一方面要严格餐饮摊点(门店)的证照管理,对未取得食品卫生经营资格的摊点和流动摊贩, 坚决予以清理和取缔,对向学生销售卫生不符合规定食品的,要依法从重处罚;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通过常态化对学校周边餐饮服务单位经营者资质、从业人员健康、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加大违规违法处罚力度,共筑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网。”
与此同时,委员们建议,要加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科学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利用学校课堂、校园黑板报、宣传窗、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引导,提高师生对食品安全的鉴别能力;同时可通过邀请学生参与开展校园周边放心餐饮店评比活动,对于各方面均合格的商家授予满意或放心店牌子,进一步营造食品安全氛围。
此外,委员们还建议,要加大力度提升校内食堂服务,通过改进饭菜口味和样式,扩大学校食堂规模,减少学生排队等候时间等途径,吸引学生留在校内就餐;同时要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将学校拥有沿街店面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改建成既为学生服务同时也向社会服务的餐饮店,提高学校对餐饮经营者的监督能力。
(本专题约五篇,此为之三,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