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少年“手机控”宜疏不宜堵


□蔡庆阳

时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持有手机的孩子是越来越多,手机已经成为孩子们重要的“伙伴”之一。近年来,青少年通过手机玩游戏、刷抖音、聊视频等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娱乐方式,让不少青少年深陷其中。由此,也让青少年“手机控”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时间的支配情况,对青少年来说,如何支配使用手机时间对其成长会产生直接影响。不少青少年长期沉迷于手机,往往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的甚至“废寝忘食”,不仅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大量占用其学习时间、与人沟通交往及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其对学习、生活的热情,进而对其成长产生一定的阻力和危害。

那么,破解青少年“手机控”问题该从何处下手?笔者以为,家长们不宜盲目“一刀切”地对孩子手机严格限制,应采取“宜疏不宜堵”的办法。“堵”,是指通过没收手机的方式强制切断青少年跟手机的联结。“堵”可能会管用一时,但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且很可能会直接或者间接导致长期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的青少年做出一些极端行为。而“疏”则侧重于从青少年沉迷手机的源头、原因入手,解决沉迷背后的心理、心态等问题。

从实际来看,许多青少年沉迷于手机,不少是因为空虚无聊或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受挫,想通过手机逃避压力、寻求快乐等。而许多父母有的忙于工作很少跟孩子沟通,有的对孩子奉行“高压”政策,有的则自身沉迷于手机做出坏的榜样……与其说青少年被手机的内容所吸引产生“手机控”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了孩子,导致孩子沉迷于手机。

因此,要想破解青少年“手机控”问题,家长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入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互动,科学有效地关注、关照其心理状态,帮助青少年解决现实中压力无处释放、受挫无法排解等问题。其次,家长与孩子可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休闲娱乐。同时,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坚决拒绝做“低头族”,想方设法带动孩子一起发展有益身心的活动,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兴趣、乐趣所在。此外,社会有关部门、有关媒体平台应持续开展“净网行动”,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审核,最大限度净化互联网生存发展生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青少年“手机控”这一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