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古楼追远
□ 陈志强
古楼,890多年历史,悠远古老地标;
古楼,因“鼓”而闻名,传说常响鼓声;
古楼,坚固防御堡垒,保家护民屏障;
古楼,孝老敬亲友爱,和谐社会缩影;
……
上方山下,柳溪河畔,有一个形似轮船的盆地,静静矗立着大大小小300多座方土楼,其中一座特别耀眼,虽饱经近九百年风雨沧桑,穿越近九百年岁月时空,但英姿依旧,她的名字与她的年龄非常吻合,叫古楼。
古楼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适中镇中心村。1128年前的南宋,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来到适中开基创业,经几代人艰苦接续奋斗建成古楼。在当时,经济繁荣的南宋给适中经济带来了发展,随着明朝中叶烟草产业的大量种植,适中经济更是繁荣昌盛。
据史料记载,闽西南的土楼原型,是陈元光南下士兵根据北方的“干打垒”技术,利用本地的黏土和木材,按照长期驻军的兵营、兵寨的模型建造起来的,后来逐步改进成为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南宋以后、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当地方土楼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成为一大亮点。
“楼以古名尊古训法古程要念先人古意,家惟隆智振隆基丕隆业庶彰后裔隆风”,这是对890多岁古老土楼的真实写照,古楼堪称福建最古老的土楼。古楼不仅年岁高,而且拥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特点:官厅顶上形如屋盖,上盖瓦片,寓意屋盖瓦片上面为天,这样可避免对官厅人员造成不敬之嫌;楼门封包坚硬铁皮,墙上窗户内敞外小,望口设计;为防盗匪烧楼,大门顶端设计有军事设施水斗;楼墙坚硬宽厚,足足有1.5米,可以横躺一个人……著名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称赞古楼是研究土楼文化的活化石。
古楼的久远故事不会消逝,但无论多久远,古楼故事始终给人梦幻般想象。从小成长在土楼,土楼让我魂牵梦萦。我家土楼文波楼从古楼开枝散叶而来,古楼是我祖屋的祖屋。从小听老辈人讲述着古楼故事:一对大大的灯笼,上面写着“直隶正堂”四个大字,寓意祖上任漳州知府,那是荣耀;一副长长的关刀,一面又圆又大的战鼓,那是保家戍守的见证;依山势而建,背靠大山,面向溪水,“一古二龙田三狮四网形”风水建筑美誉流传……故事、传说引人入胜。曾经,古楼在我心中充满了几分神秘。
过去,和溪古道,川流不息,商贾云集,驿站所在地适中一片繁荣富庶,有“适中银、永福谷”美誉。古楼就在驿站边上,地理位置优越,当时就是一个地标性建筑。为了方便人员往来住宿,这里建有一个公馆,公馆名字就以古楼冠名,称古楼公馆。明嘉靖的《龙岩州志》记载,陈洪谟回乡祭祖时撰写了一篇《古楼公馆》诗文,诗云:“公馆依然据古村,肩舆再至岂辞烦?门前霜叶绕丹色,阶下寒芜褪绿痕。随处稻粱秋正熟,几家烟火夜初昏。”1380左右,陈洪谟曾祖父从古楼迁往湖南,后陈洪谟任漳州知府时,听其奶奶说祖上居住古楼后专程前来古楼拜祖,并留下称赞古楼诗篇,古楼钟灵毓秀、田园胜景从诗中可见一斑,至今让人浮想联翩。
“楼里有一面又圆又大的战鼓,门前竖有军旗杆,旗杆上挂满了军旗……”每当秋高气爽,万里无云,老一辈人都会这样娓娓道来,听觉享受把古楼人家带回到了那战鼓雷鸣的烽火岁月。古与“鼓”同音,曾经这里有军事训练,击鼓鸣锣是一项正常行为,这给后来古楼留下了“响鼓土楼”的雅称。的确,古楼“鼓楼”雅称并非杜撰,唐朝时期,闽越蛮夷经常发生叛乱,为了平息叛乱,公元669年,受唐高宗诏命,陈元光随父陈政带领唐朝军队奔袭岭南,终于平定了叛乱,后报请朝廷建立了漳州郡,为开拓岭南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开漳圣王”。当时隶属漳州郡管辖的新罗还是蛮荒之地,为驻守新罗,陈元光一支后裔被派驻上坪(今适中镇),他们以上方山险峻的坂寮岭为屏障,屯军扎营,筑起坚固堡垒土楼,和当地乡民一起筑起了被称“中国第一土塔”的军事望台——文明塔,为闽西南的开发做出了贡献。到了近代,古楼人也热爱国家,“今收到乡墩古保九甲户陈启全先生捐来国币四圆元整”,一张捐款支前抗日字条,字里行间饱含古楼人家的爱国热情。
“一本所生无尔我,同楼共处重人伦”,这副门联从侧面反映了古楼和谐小社会写照,他们聚族而居,守望相助。古楼与我家土楼如同“父子关系”,两座土楼亲密无间,重大事情互相协商。比如每年祭祖都是轮流负责,不论红白喜事,总是互帮互助。每年正月初三是古楼人家大团圆的日子,所有外嫁的女儿们都会带着丈夫、孩子们回家,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延续着血脉亲情。古楼和谐小社会正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福建土楼时指出的“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一样,世代传承。古楼人家还始终传承祖德,每年陈元光诞辰日,他们都会组织宗亲前往云霄将军山祭拜,缅怀陈政、陈元光父子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
先贤后学,一脉相承,古楼人家十分重视耕读传家。相传,陈元光之子在漳州创立了“八闽第一书院”松洲书院后,古楼人家为了鼓励子孙勤奋耕读,考取功名,把松洲书院的一些理念带到古楼,专门兴建了魁楼,笔尖指向宗祠,寓意魁星点笔,人才辈出。新时代,古楼人家热心发动宗亲捐款,成立了奖学助学基金,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举行隆重的奖学助学活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子。
古楼成为文保单位后,平时陪朋友造访古楼次数增多了,每次来到古楼都有新的回味和感悟。来到土楼,走在裸露石头路,仿佛“嗒嗒嗒嗒”驿站邮差马蹄声就在耳边响起,从古楼边穿过,曾经的过往,曾经的繁荣,仿佛就在眼前;残存的古军事文物仿佛告诉人们,为小家的同时不能忘了大家,要有家国情怀;方方正正的土楼身型,仿佛提醒着人们做人做事要规规矩矩、堂堂正正。
如今,古楼人家大多搬离土楼,兴建了自己的新居。然而古楼的厚重依旧,门窗还是那样深沉,乌黑大梁还是那样坚守,清澈井水同以往一样微泛波澜……古楼,这座古老土楼还将继续保持坚毅、伟岸,承载着家国情怀、崇文风尚、和谐友爱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