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山塔下


图为宁洋县城白塔远眺。

□ 陈健 文/图

近日,余与德辉君等好友,故地重游漳平市双洋镇。

汽车驶出龙岩至漳平高速公路后,转入省道漳(平)永(安)公路,穿山越岭,溯宁洋溪而上约一个小时,望见公路左侧一座风雨廊桥,心想双洋镇马上就要到了。车拐个弯,视野变得开阔,青山环列的宁洋盆地,溪流潺潺,民居座座,炊烟袅袅,田野作物茁壮生长,好一派田园风光!抬头望去,一座白塔被山上的绿树映衬得格外醒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汽车再行一小段,看到等候在路边的好友。余等下车与之寒暄后,车继续向麟山塔驶去。

车停门启。下车后迎面看到的是一座高高矗立的白塔。好友说道:麟山塔又名圆觉塔,因其通体白色,俗称白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已历400多个春秋。此塔于199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宁洋故县留下的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高大挺拔、古朴雄浑的古塔,给人以力的启示和美的享受。我接过话茬:“无塔不成县”啊!塔是一种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似乎是县城的“标配”。好友又道:是的,麒山塔北面即为古宁洋县城,此合“万家灯火塔边城”之意境。

麟山塔下北面,古宁洋县城(即今之双洋镇)历史悠久,存县389年,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据明嘉靖版《龙岩县志》、清康熙版《宁洋县志》和清乾隆版《龙岩州志》等史料记载,早在400多年前,兹地为龙岩县集贤里徐溪社东西洋聚落(村落),处漳平、大田、永安、连城四县交界,山高林密,溪洞深远,鸟道险峻,地瘠民贫,山匪出没,社会不宁。为加强治理,明正统十一年(1446)于此设立龙岩县属署“东西洋巡检司”,缉捕盗贼,盘诘奸伪,维护地方治安。明隆庆元年(1567),析龙岩、永安、大田三县犬牙相入之里、图立县,撤东西洋巡检司,改集贤里为集宁里,县治设于东西洋,取“宁靖东西洋地”之意,“以东西洋皆安静”为名,曰“宁洋”。全县地广一百里,袤一百六十里(总面积1390多平方公里);城垣长四百八十丈(近1600米),高一丈八尺(约6米),属漳州府。立县便于维持治安,教化百姓,成为龙岩、漳平、永安、大田、连城交接点、山区货物集散地,县城之下宁洋溪可通舟楫,联结漳州,在货物流通上起到中转站的作用。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龙岩县为直隶州,辖漳平、宁洋两县。民国时期,宁洋县直隶于省,改县治东西洋为双洋,1951年县政府迁小陶(县城依旧)。1956年龙岩专署通知撤销宁洋县,其地被分隶于漳平、永安(当时属龙岩专区)、龙岩诸县,原县城双洋等地划入漳平。

俗话说“县城必有文庙”。在双洋中心小学内,看到了文庙之大成殿,好友介绍,这座建筑系依原址、原规模(尺寸)修葺的,见其装饰一新,光彩夺目。

在学校老师的引领下,到了大成殿左上角一处平坦开阔、长满野草杂树、面积达几百平方米的荒地。学校老师说:这里是宁洋县署之遗址,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署被焚毁后,未再修建筑物便成了废墟。好友立于废墟上,指着四周山头介绍说:旧县署背有金凤山、玉屏山双重靠山,面对芙蓉山、贵人峰两座山峰,左耸麒麟山,右连玉冈山(今称北门山);城之南、西、北三面之石坑溪、员当溪、百种畲溪三川萦绕,县城虽为弹丸,却也水环山抱,风气融结,“堪舆称美焉”。而县署是坐东向西。余且听且细品其意,目光却移至废墟,全神细察,冀能觅到残墙断垣或其他古物。经细辨,见有残缺明砖砌于围墙之中,余思忖其可能是县署中唯一遗留之物矣。

麟山塔下,现存四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风雨廊桥,即太平桥、青云桥、登瀛桥、化龙桥,它们均为石墩双孔木柱式结构架廊,墩为大石垒砌呈船形,桥中两侧设美人靠椅。这些桥既可遮阳避雨,又利通行,让人歇息、休闲、唠嗑,一座廊桥即是一个“会客厅”,人们可于此安享岁月之休闲、欢度时光之美乐。廊桥虽累遭火烧洪毁,却形态不改,如长虹卧波,风采依旧。

四座桥中,最热闹的当属太平桥。清晨或晚上,人们在此歇脚乘凉、弈棋谈笑、音乐说唱,一派浓郁生活气息;四桥中年代最久远者是为青云桥,其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清乾隆版《龙岩州志》《重建宁洋县青云桥碑记》云:“邑处万山之中,人民朴鄙,文物闷塞,冀多士奋跃云程,翱翔天路,故借题桥以寓劝勉义。”当年青云桥修建之后,“岁值大比,饯诸生于桥亭之上,是秋廖钟岳先生即报捷,而开一邑科名之先,因以青云名桥,良有谓也”。立于桥上,把酒临风,凭栏一览,溪光山色,豁然心目,郁郁葱葱之清气,令人心旷神怡。

青云桥下原有码头,可眼下溪畔却了无其踪迹。坊间有传,当年王景弘于斯登舟远行。王景弘,明朝大航海家、外交家,龙岩县集贤里香寮社(今漳平赤水镇香寮村)许家山人,明初与郑和七下西洋,尤其是郑和于下西洋途中病逝在印度古里后,王景弘率船队八下西洋。郑和、王景弘率船队下西洋之壮举,开辟了名扬中外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几十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明崇祯元年(1628),大旅行家徐霞客“发兴为闽广游”。是年三月十二日到达福建,二十七日越过马山岭入宁洋地界,沿小溪南行于当日下午首抵宁洋城。越两年(崇祯三年,1630年),徐霞客于当年八月十六日再达宁洋城。在《游闽日记》里详细记述了其在宁洋的所见所闻,敏锐地对宁洋溪(九龙江)与建溪(闽江)之自然地理现象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发源地的高度大致相等,但去海的距离相差很大,因此河床坡度有明显的差异,提出了“程愈迫则流愈急”的著名科学论断,这是他作为旅行家、科学家的可贵之处。徐霞客的《游闽日记》,以清丽的笔墨,赞美了这里山之奇秀、水之旖旎、滩之曲险,让宁洋及宁洋溪闻名于世。

麟山塔下南侧的东洋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洋村古民居遍布,现存近30座。这些深宅古厝大多建于清朝,虽历经200多年风雨沧桑,但屋脊上的燕尾造型依然曲线流畅,飞扬挺拔,轻巧俊逸,地方特色凸显。古厝有一进两落、二进两落、三进三落的,有的还建有附厝,大厝前一般有大埕、池塘,最大古厝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极具规模;厝内天井相隔、回廊连接,明厅暗房(间),雍容稳重,环境幽深,结构布局合理;门前砖石浮雕,墙上书画点缀,窗棱绣花刻鸟,装饰立体感强,曼妙灵巧,丰富多彩,豪华大气。

东洋村还存有远近闻名的吴氏学堂,学堂的建筑样式与古厝民居无大差异,装饰有书卷气。主人吴先生告诉大家,学堂是清朝嘉庆年间吴氏族人兴建的私塾,200多年来包括1位进士、2位贡生、15位太学生、12位秀才等一批又一批吴氏学童于此开蒙受教,修身齐家立德,丕振家声、为国立功。可见古宁洋的士民十分注重对孩童的培养教育,努力造就利国利民之人才,实为可喜可贵之社会现象。

当然,作为曾经的县城之地,古县治的设施一应俱全。目前尚存古寺、古庙、古井、古碑……还有反映古邑特色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歌谣谚语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曾为县城的双洋镇,无愧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麟山塔下之“古”,是历史留给今人的一笔财产。其“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方人士的乡愁;其“古”潜藏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引人入胜、令人向往。

其实,麟山塔下之“古”更像是一坛醇香的美酒,这酒之醇香应该飘得更远、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