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加大耕地保护,当前——

耕地撂荒现象有减少 保护监督形成新格局


□记者 刘玉荣 池银花 通讯员 赖文光

上周,我们关注到致公党龙岩市委员会就如何推进我市农田保护和复垦提出了相关建议。建议是否可行?当前相关部门如何推进农田保护和复垦工作的?11月18日,记者采访了市自然资源局和农业农村局。

市自然资源局和农业农村局充分肯定了致公党龙岩市委员会提出的建议,认为相关建议对我市耕地保护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该局对全市统筹利用撂荒地进行了调查。近年来,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水资源短缺地区农民选种耐旱节水经济作物等措施,有效遏制了耕地撂荒现象。

在发展产业方面,我市制定了农业产业规划,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扶持培育,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就近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据统计,我市目前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8家、家庭农场16001家(居全省首位)、合作社3646家,就近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农业从业者和返乡入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今年上半年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和技能专题培训班134期,培训8110人次,学员满意度评价达99.9%;组织农业农村局25位农技专家、2个团队选认农业科技特派员,组织全市124名农业专家挂钩126个产业发展村,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企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种养技术水平,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育高素质农民典型。每年培育一批新农人创业之星、大学生创业标兵、十佳农民等各类高素质农民典型,并通过农业规模经营担保基金、定制高素质农民信贷产品、生产性经营贷款贴息等,扶持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返乡干事创业,推动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提质增效,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的种植效率,提高产量,增加了土地收入。

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21年我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项目投资约2亿元。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我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80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耕地抛荒撂荒现象大大减少。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还印发了《龙岩市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监督工作方案的通知》,多措并举加大耕地保护工作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加快形成保护有力、执行顺畅、管理高效的耕地保护监督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审查和线上监管。各项目在立项前,市、县耕保工作人员均有对拟实施项目坡度、土壤、水源、交通、土地利用现状等情况进行现场踏勘,形成层层审核意见。各补充耕地相关部门以备案目标为导向,紧扣项目立项、测量、设计、施工、验收、信息审核等重要环节,完善耕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补充耕地入库指标符合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的有关要求。

我市还根据上级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耕地“非农化”问题集中整治,摸排占用耕地的土地违法行为,拆除违法建筑物和构筑物,恢复土地原状,并将相关案件进行立案查处或移送其他部门处理,严格保护耕地。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巩固耕地“非农化”问题集中整治成果,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门“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技术优势加强耕地保护。同时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保护耕地的意识,加强巡查,发现属于耕地“非农化”行为的,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推动联合执法、从严执法,营造“逢违必拆”“露头就打”的氛围,做到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分区域分类施策,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提质提标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同时,以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为引领, 加大对农田设施建设的投入,夯实农田建设基础,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本专题约4篇,此为之二,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