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了头发 绿了荒山
——记投身水土流失治理的汀州儿女
□记者 黄俊 阙国豪 郭亦斌
在长汀县,有这么一群人,在最美好的人生年华里,他们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上挥洒汗水、战天斗地。为了改变“山光水浊”的自然光景,更为了改变“田瘦人穷”的生活状态,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把红土黄沙变成了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青春缓慢流逝,绿色加速回归。如今,他们已两鬓斑白,仍然以不同方式为水土流失治理贡献力量。11月18日—19日,记者前往长汀县策武镇、三洲镇、河田镇,采访了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感受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中“群众参与”的磅礴力量。
沈腾香:“难坑村”蝶变“富坑村”
风景如画的策武镇南坑村里,村民们正在田间和农家乐里忙碌。漫山遍野的银杏、清澈见底的溪流、充满希望的田野、精神十足的人们,早已取代了南坑村旧日的模样。
“村口停车场、文化中心、夜景工程都要抓紧建设,基础设施好了,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大家的日子也会过得更红火。”党的十九大代表、已经卸任的“60后”村原党支部书记沈腾香与“85后”新任村党支部书记袁健杰走在宽阔整洁的村道上,讨论下一阶段村庄的发展路径。带领村民推动生态建设、村庄发展的接力棒,正交到年富力强的一代人手里。
曾经的南坑村因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荒山连片、土地贫瘠,群众生活困苦,被称为“难坑”,“山上没资源,人均八分田,砍柴卖草换油盐,养一头猪等过年”是深深烙在几代南坑村村民记忆深处的景象。1997年,沈腾香当选村支书后,经过深入调研,果断提出“治穷先治荒,扶贫先扶志”的思路,实施“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并引进厦门公司打造银杏基地。随着时代发展,沈腾香的思路也在不断调整。这些年来,依托生态环境的改善,沈腾香先后引进蔬果、民宿、餐饮等企业,建设水库、步道、公园、污水处理等设施,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在村里发展起来。
“村里的工作都是由我们党员带头示范,带动村民从绿化荒山到利用生态。”今年已经59岁的沈腾香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后,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村里的生态种养、休闲观光产业从小打小闹到渐成规模,村集体收入由不足3万元增长到如今的43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1000余元,“难坑”变成了“富坑”。
黄金养:“瘌痢山”成了“聚宝盆”
虽然已是冬天,三洲镇三洲村石山下仍是一片郁郁葱葱,68岁的森晟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金养正指挥着工人用吊车将梅州客户订购的八月桂吊到货车上。黄金养人称“不服老的黄老汉”,虽然已年近七旬,但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要到山场走走。
脚下的土地倾注了黄金养30多年的心血。对于水土流失,黄金养有着切肤之痛,也曾早早探索过改善生活的路子。上世纪80年代,黄金养从5亩山地开始起家种植橘子,虽然一下雨就时常连树带土被冲走,但他从未轻言放弃。1992年他种植杨梅,1993年开始种植茶叶,至1997年,规模已发展到100余亩。随着各级扶持政策不断加码,水土流失治理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黄金养的信心越来越足。进入21世纪,黄金养最高峰时种植了1000多亩杨梅树。山头由红变绿,黄金养的头发也由黑变白,但他仍未停止治理水土的脚步。
果树需要定期更新,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2011年黄金养开始大规模种植苗木。如今,他种植了200多亩茶叶和500多亩苗木,苗木品种有桂花、罗汉松、含笑、红叶石楠等20多种,数量达几十万株。“苗木既可以保持本地水土,也能助力更多地方绿化。”黄金养说出了他种植苗木的初衷。
曾被人们称为“瘌痢山”的石山下,早已成为了“聚宝盆”。黄金养多年来不断把收益投入到山场,在他看来,更大的价值在山上、在周边。“以前山上没有一棵超过2米的树,现在这里遍地大树;以前工人的工资是每天1.5元,现在是每天150元,每年仅支付工资一项就要20多万元;以前大部分人不相信这里种植果树、苗木能够成功,现在发展生态种养已蔚然成风……”黄金养的讲述中,蕴含着艰辛,更蕴含着自豪。
兰秀:“火焰山”飞出“金凤凰”
位于河田镇芦竹村珞公山的秀绿农牧有限公司内,一本简陋的相册多年来一直放在58岁的公司负责人兰秀的案头上,相册里的照片展现的是2006年珞公山的原貌。照片里,山体沟壑纵横,山上基本不见绿色,如果不是兰秀事先说明,我们很难想象,我们所处的绿意盎然的养鸡场曾经是“火焰山”一般的存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兰秀就已经开始小规模养鸡。2006年,兰秀响应号召,正式加入水土流失治理大军。当年,她打算在珞公山的废弃稀土矿场租地养鸡,为了避免与周边村民在青苗补偿等方面发生争议,因此事先拍下了这组照片,却无意中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最好佐证。花了一年多时间平整场地、种植树苗后,兰秀从1200只种鸡起步,办起了河田鸡养殖场。此后的日子在“种树—养鸡—卖鸡苗—种树”中循环反复,兰秀在销售鸡苗的过程中,每到一地都要带回不少树苗。多年来,她种下了桂花、油茶、毛竹、罗汉松、红豆杉等苗木1万余株,终于让绿色重回珞公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日渐改善的生态环境给予了兰秀更多的回报,由于鸡肉质量优异,2017年,兰秀养殖的河田鸡被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列为指定食材。如今她的鸡场存栏5万多羽河田鸡,最高峰时一年出栏肉鸡10多万羽、鸡苗200多万羽,年均产值达1200万元,被列入福建省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她本人还担任了镇里的河田鸡产业协会会长,带动了本地及周边乡村众多群众增收致富。
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进而走出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兰秀的脚步至今不曾停歇。近几年,兰秀更是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推行不添加抗生素的“无抗养殖”,迈上了更加高端的养殖道路。散落在茂盛草木间悠然觅食的河田鸡,俨然是一只只“金凤凰”,见证着环境从贫瘠向丰饶的转变,见证着生活从贫困向富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