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屋村走笔


图为红军医院福兴楼外景。

□ 张文琼 文/图

初到上杭县溪口镇陈屋村,我就喜欢上了那清波荡漾的儒溪,喜欢上了那几棵遮天蔽日的古樟树,还喜欢上那横跨两岸的陈屋三桥。

我们徜徉在穿村而过的儒溪边,只见溪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游鱼细石尽收眼底,一群灰鹅正在悠闲游弋。远处群山逶迤,近处古樟树葳蕤倒映水中。还有溪岸边那两座水车,不急不慢地旋转着,仿佛是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一般。我们在儒溪边流连,水是流淌的,而时间仿佛静止;云是飘曳的,而鸟声好像凝固;树是摇动的,而河卵石路似乎是弯曲的。坐、卧、扶、拥,随意摆个姿势,都能拍出“真我风采”来。

在一片金黄的稻田旁边,一幢伟岸的方形土楼立在那,占据了我们的眼睛。据介绍,这座土楼又名“福兴楼”,曾是闽西红军医院旧址。1930年10月,闽西红军医院从小池迁至陈屋村,医生有10余人,看护员有20多人,设在陈屋村一年多的时间,救治了红军伤病员5000余人。我们走进院落,墙壁上仍依稀可见“工农群众团结起来”“将革命进行到底”“共产党万岁”等一些当年的革命标语。看着这些标语,我眼前就浮现出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英勇形象,耳边仿佛听见缺医少药的伤兵在红军医院里深沉痛苦的呻吟,心情蓦地沉重起来,仿佛看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福兴楼是四合式四层土木结构,典型的客家建筑,占地面积1560平方米,建筑面积5848平方米,据说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楼中布局平稳,结构对称,过道相连,有4个楼梯与走廊,126个厅间,是个容量巨大的建筑,据说太平天国曾在此驻军。当年,闽西红军医院搬到此地,由罗化成任院长,卢泰春任政委,除设有中西、内外科外,还附设制药厂。一楼二楼为病房,三楼四楼为医疗室和办公室。在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期间,这里医治过几千名红军伤病员。

我们在走廊和房间里穿行。现实和历史在同一个空间里重叠着。没有了声音,只有医院药房、病室、手术间。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平常得那么崇高。艰苦岁月,由于敌军对中央苏区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一批批伤病员得到治疗后重返前线。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

如今的福兴楼,偌大的院子空空荡荡,只有院中的那口老石井依旧清澈,照见的不再是硝烟中灰黑刚毅的面容,而是他们梦想中幸福的我们。

端详着福兴楼历经沧桑但依旧巍然的身影,徜徉在水声潺潺的儒溪边,我感慨万千。珍惜今天,不忘过去。如今的陈屋村人,正用当年支持红军的热情,建设美丽家园,追逐“中国梦”,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了“最美村落”。陈屋村,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