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老区红色热土上治理荒山的“父子兵”


《中国之声》2021年11月8日报道: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广大人民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他们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由此凝结成了老区精神,即“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民传承弘扬老区精神,通过种植油茶治理水土流失,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致富梦。

昔日荒山头 “种啥啥不长”

初冬的长汀,雨后的山头格外青翠,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盘山公路像一条蜿蜒的黑丝带,盘旋在绿色的群山之中,山上是一大片油茶林。

林慕洪,曾经是龙岩市第一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退休后,在家乡长汀种下了一大片油茶林。这位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长汀四都镇一个红色家庭。林慕洪回忆道:“我母亲当时是长汀县妇女部部长,也就是妇联主任,他哥哥是福建省苏维埃副主席。我母舅在长征撤退的时候被国民党抓去,第三天就被杀害了。”

生于斯,长于斯,革命的故事,林慕洪记得真切,而“山光、田瘦、人穷”的印象,也在他脑海里扎根。尽管革命胜利了,但长汀县作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济发展一度难以突破瓶颈。2008年一次偶然回乡,满目疮痍的山头深深刺痛了林慕洪的心。眼前一个废弃的稀土矿山,光秃裸露,只有几棵20多年树龄、10来公分高的老头松。

林慕洪说:“原来这边就是种杉木,杉木不会长,种松树不会长,草都不长的,水土流失非常厉害,老百姓穷,他们山上都是空的。”

上阵“父子兵” 回乡种油茶

林慕洪劝乡亲们多种点儿树,但走访之后发现,当地老百姓缺少种植技术和经验,对于红壤区能种什么、怎么种毫无头绪。面对贫瘠的荒山,林慕洪放弃各种高薪返聘和优裕闲适的退休生活,回到家乡,想改变这一切。

经过调研,林慕洪率先在王坑山场种下了几十亩油茶。由于缺乏经验,新种的树苗被兔子咬掉了一半,这一切都被他的儿子林鑫荣看在眼里。

2011年,大学毕业的林鑫荣告别了城里的繁华喧嚣,回到老家长汀,和父亲一起开始了巡山护林养猪的生活,跟当地村民一起搭建沼气池,将猪粪、沼液运上山作油茶肥料,出栏后的收入补贴管理油茶的投入。

林鑫荣说:“就只能靠坚持。2013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上山摘茶籽,自己榨的第一桶油16斤,那时候挺高兴的,更有信心了,然后每年开始翻番,到现在能出4000斤油。”

在省内外专家的技术指导、林家“父子兵”的亲身示范、当地林业部门的大力投入下,长汀人民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在革命先烈洒过热血的红色土地上,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曾经的荒山正开出希望之花,结出致富之果。

荒山变绿洲 老区焕生机

经过多年耕耘治理,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山,如今满目葱茏,3000多亩的油茶山,每年霜降前后都会迎来挂果采摘的丰收。长汀水土流失率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31.5%下降到2020年的6.78%,长汀全县油茶林面积已达14.8万亩,油茶种植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局长岳辉说:“这么多年来,发展林下经济、坡地经济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领我们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较好的调整升级。长汀作为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跟生产生活当中形成了不屈不挠、不畏艰难的老区精神,一直引领着长汀水土治理与生态建设工作。”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万存灵。走在阴雨蒙蒙的山林里,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的响声仿佛提醒着路过的人们,长汀的红色土地,曾经是多么贫瘠。当年,这里的人们用忠魂热血,浇灌着革命之花。如今,他们用嵌入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把一片片荒山,变成一块块金银山。红土生绿洲,林慕洪父子和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劲,越走越顺畅。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牢记初心使命,回望精神谱系,赓续精神血脉,开创美好未来;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追寻》,追寻一代代“赶考者”的精神密码,聆听新时代“赶考者”接续奋斗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