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动闽西绘胜景
——生态文明建设的龙岩实践
□ 记者 石芳 阙国豪
秋冬时节,闽西大地宛如一个巨大的调色盘,红黄橙绿青蓝紫,色彩斑斓——
红的是通透的繁花与火红的日子,绿的是莽莽的大山与奔腾的碧水,黄的是起伏的稻浪,白的是翩跹的鹭鸟……一幅优美的画卷在绚丽的色彩中铺展开来。
生态文明建设,是这幅画卷的丹青。而这幅画卷注定起笔不凡:习近平总书记对闽西这片红土地饱含深情。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扎实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率先在全国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龙岩市一举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排头兵、先行地,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闽西力量。
2021年10月14日,在云南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我市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龙岩成功入列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队伍,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优等生。
接续奋斗
拔高标杆、高位推进,向闽西人民兑现庄严承诺
森林覆盖率79.39%,连续40多年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3条主要河流均为Ⅰ—Ⅲ类水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居全省前列;
1个世界文化遗产地、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如果远方的朋友来问我,龙岩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会先用一组靓丽的数字打开他们的认知之门。
闽西龙岩,作为中国最绿的城市,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全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取得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
其实,闽西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源远流长。在上杭中都镇兴坊村口的古井旁,立着一块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郑黄两姓共同立下的石碑:“禁止 盗砍龙山木苗竹 盗割龙山箕草爬 油坑里左右不许挖石”。
碑文至今完好无损,保护生态的意识根植民心。
守护闽西大地的绿,一直是闽西儿女的责任,更是使命!
一个城市,需要一定的荣誉来映衬,需要足够的积淀来彰显。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就成为龙岩补齐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也是闽西儿女不懈追求的美丽梦想和庄严承诺。
近年来,龙岩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龙岩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奋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2013年,龙岩被列入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为我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纲举目张!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立市”目标,从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个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内容,全面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有了顶层设计,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把创建工作刻在心中、把创建责任扛在肩上,多项工作受到国家层面的通报表扬,将绿色梦想一个个照进了现实。“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等一批国字号荣誉,把龙岩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越讲越精彩。
敢为人先
一批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树起绿色发展标杆
长汀原是水土流失重灾区,素有“火焰山”之称。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接续奋斗,使长汀的赤岭荒山加速披上“绿装”,成为“全省最绿县份之一”。数据显示,2020年长汀水土流失率降至6.78%,取得水土流失治理的决定性胜利。
“真想不到,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村庄绿树环绕、花果飘香的样子。”许多老一辈长汀人民由衷感叹。经水利部推荐,《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在大会主题论坛上推广应用。
“长汀经验”有了“国际范”,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美丽注脚。
“干革命走在前头,改革开放力争上游”,素有光荣传统的闽西龙岩孕育着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基因和精神。站在时代潮头,闽西儿女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担当精神,创新机制,破解难题,不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闽西落地生根,努力找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树起一座座绿色丰碑。
近年来,龙岩市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形成大批改革成果,部分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更有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林改“武平经验”、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和转型升级经验“龙岩紫金山体育公园模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和土壤污染防治“土长制”等一批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贡献龙岩智慧。
把握历史机遇,我市正在全面巩固深化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对接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政策,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长效机制,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美丽典范
生态美丽、城乡协调、百姓幸福的新龙岩正在呈现
这个季节的闽西,天朗气清,阳光和煦。
市民小张一有空就喜欢拿起相机拍照晒朋友圈。家乡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鹭鸟翩跹等美景都被他的镜头定格。在外地朋友的一片赞叹声中,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如今,许多和小张一样的刷屏族,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推送闽西的风光,这已经成为龙岩市民的一种习惯、一种骄傲。
龙岩有着福建省沿海城市“后花园”的美称。数据显示,市辖区建成区绿地率达40.63%,绿化覆盖率达43.73%,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平方米,繁花伴四季、推窗见公园、移步换景致,令人身心愉悦。她的美刻在山上、画在城乡、映在脸上。
从“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出发,放眼整个闽西大地。一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纵深推进中。全市持续推进林业配套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商品林赎买等,有效破解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释放强大生产力,让荒山育成“绿山”、让农民捧上“金山”、让发展有了“靠山”。
守护大山,就是守护绿色的梦想。在全市广袤森林的荫蔽下,一个奇妙的林下生态产业链正在形成,铺就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
青山绿水,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清新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倍增。
事实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空间持续优化、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城乡生态品质稳步提升、特色文化优势不断显现。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5∶52.7∶35.8调整为2020年的11.1∶44.0∶44.9,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工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绿色产业结构体系构建工作成效显著。2016—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7%。
潮平岸阔扬帆进,重任千钧再奋蹄。市第六次党代会把“生态立市”作为全力突破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关键工作之一,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一步建设彰显生态之美、发展之美、人文之美的绿色低碳的美丽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