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河先护岸 不忘家乡水

——武平民主溪治理记


□ 通讯员 肖文秀 李玲

一条幸福河,岭下有人家。淅淅沥沥的小雨过后,武平县民主乡岭下村这座宁静的小村庄更是平添了一股生机,青青的水草下面,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水中嬉戏,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出来散步、健身、洗衣,孩童们奔跑在鹅卵石步道上,俨然是人在画中,画在景中。

流经的这条清澈小溪正是养育着民主乡这个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的边陲山村6000余人的母亲河——民主溪。它发源于武夷山东麓笔架山,集雨面积198km^2 ,河长26.9km,河道坡降16.35‰,流经境内岭下、民主、朱屋3个村庄,于中山镇三联村汇入梅江水系。

过去,民主溪清澈、灵动,孩童们会在水中嬉戏,客家妇女们每天一早就到河边浣洗衣服,还有父母经常带着孩子去小溪里“打鱼”,共度亲子时光……但随着生活垃圾日趋增多,河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这条清流渐渐变得不堪重负,容颜不再。

2017年起,武平县自上而下推进河长制,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制。民主乡更是紧紧围绕“守好幸福河,共护家乡水”的目标,健全乡、村两级河长制管理体系,设立两个乡级总河长、6个村民河长,每月开展“五个一”即“一通报一反馈一督查一评比一整改”考评机制,进一步强化工作履职。同时,每月利用各种宣传日,组织志愿者、巾帼护河队、党员参与河道管理,还幸福家乡一片蓝天碧水。

“治河不忘治岸上”。近年来,岭下村两委紧紧围绕“一河两岸”做好美化、靓化文章,新建300余米防洪堤,修建河滨公园、二十四孝文化和生态文化长廊,为两岸种上种类多样的观光绿植、树木、花卉,为周边群众增加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点亮村民的乡村多彩生活,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现在水清澈了很多,河里面的鱼都是成群结队的,钓鱼的人也多了起来,村民们每天晚饭后都爱到河边散散步,比过去好多啦……”岭下村村民钟德俊说。

6日,一走进民主乡民主村陂下自然村,只见村口30余米高的大榕树万条垂下、枝繁叶茂,树下的石碑上,“生态宜居、美丽民主”八个大字分外引人注目。作为武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示范点,该村近年来充分发挥党群理事会作用,完善河流保洁机制,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理事会,极力转变村民思想,筑牢环境保护意识。“如今,群众的观念改变了,以前是群众在看、干部在干。现在,村民们都会自发地加入护河行动当中了。”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兰成来提及如今村民们可喜的变化,嘴角微微扬起。

钟文明是民主村河道专管员,2017年便开始从事民主溪的河道管护工作,主要负责巡河护河,对河道垃圾及时清理,发现有“四乱”问题及时上报。四年来,他亲眼见证了民主溪的华丽蝶变。钟文明告诉笔者,原来民主溪边到处都是生产垃圾,塑料薄膜、农药瓶随处可见,如今已基本没有群众往河边扔垃圾,河道再次恢复了往昔的清澈与宁静。

“如今,大家都从平时的旁观者变成了河道管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我们也相信,众志成城,定能让民主的山更绿、水更清、岸更美、景色也更加宜人。”民主乡乡长钟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