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色文化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新罗区振兴乡村文化的几点思考


□ 吴文芬

新罗区有采茶灯、龙岩山歌、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特色文化,被评为首批“福建省特色文艺示范基地”。龙岩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源于苏坂镇美山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誉满海内外,被誉为“世界民间艺术之花”;龙岩山歌作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了乡音乡愁,倍受海内外人士青睐,被称为“闽西一朵艳丽的山茶花”。

民间传统特色文化起源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以来,新罗区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特色文化活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特色文创产业、推动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特色文化的宣传引领,树立乡村文明之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随着各种网络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宣传模式受到挑战。人民群众对民间传统特色文化依然情有独钟,但对表演内容、形式和手段有了更高的期盼。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新时代新风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特色文化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新罗区已经组建众多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充分发挥各类别小分队快速便捷、机动灵活、覆盖面广的独特优势,组织民间文艺家(工作者)、山歌手、灯谜会员等创作出一批生动形象、简洁明快、亲切朴实、易传易唱的特色文化作品,以快板、小品、山歌、灯谜、采茶灯等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深入乡村开展“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场”“创城主题宣传”“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志愿者活动,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特色文化引领提升乡村文明之风。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力乡村振兴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同时,广泛收集整理农耕文明中的乡规民约、族谱家训以及传统乡贤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创作出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文化作品进行传唱,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做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实现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为乡村振兴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走好特色文化的惠民之路,补足群众精神之钙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乡村经济的同时,更需要激发动力、提振精神,繁荣兴盛乡村文化。目前,新罗区的一些乡村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文化活动种类较少、形式单一、质量不高,文化人才欠缺或流失等现象,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因此,要广泛开展面向广大农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系列主题活动。包括组织艺术家深入乡村采风创作,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绝不走形式、走过场;组织音乐、美术、舞蹈等门类艺术家到乡村开展培训指导,提升当地特色文化水平;因地制宜创作、改编一批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特色文化作品;开展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活动,推出一批接地气、打得响、走得出的特色品牌,如编排创作具有浓郁新罗民俗文化元素、代表新罗文化符号的节目,作为民俗风情演出、文化旅游推介、招商引资洽谈等精品节目,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针对静板、饶平吹等民间特色文化后继乏力等问题,要启动“乡村文化人才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本土文化队伍人才建设,动员和激发当地村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并实施相应的民间特色文化人才培训、打造、提升计划。要更加注重发掘、发现、培养一批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和各个年龄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文化骨干、农民艺术家等,确保特色文化事业代代传承。

推进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彰显乡村人文之美

新罗区地杰人灵、山川壮美,孕育了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自然、人文遗产。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传承发展乡村特色,留住乡愁记忆,重塑乡村之美。

要积极保护与开发传统古村落、传统建筑和历史风貌的文化特色,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如万安竹贯村、适中典常楼,要注重做好对其乡土风貌、建筑特色原汁原味的艺术化保护,对其历史、人文、艺术和社会价值,要进行深入的整理、挖掘和分类,让这些历史文物保持特色文化传承的同时“活起来”。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等乡村文化地标资源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广大农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对于龙岩山歌、龙岩采茶灯、盂兰盆盛会传统民俗活动等非遗项目,要把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历史悠久的民间特色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扶持文化团队的提升发展,筑牢乡村文化之基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新罗区活跃着众多乡村文化团队,如采茶灯表演队就有200多支。这些乡村文化团体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传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任务。但这些乡村文化团队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目标,普遍存在创作演出水平尚待提升、文化骨干人才缺乏、后续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

因此,加大对乡村文化团队扶持、引导的力度,真正让农民成为繁荣乡村文化的主体,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极为重要。要突出文化为民、文化惠民这一主线,在资金、场地、培训提升上提供支持保障。如,把乡村文化团队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机融合,使其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排练场地;与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相结合,使其有专项活动经费;与打造特色文化乡村、特色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激发乡村文化团队提升发展动力。

做强特色文旅融合文章,壮大特色产业之本

培育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新罗区众多乡村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加快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开发乡村建筑、地方小吃、民间工艺品、民间文艺表演等特色文化产业,再拓展出水果采摘、乡村旅游、乡村康养、农耕文化体验等新兴的时尚体验,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结合乡村休闲旅游业提质升级创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行动、休闲旅游示范乡村培育活动,组织广大文艺家(工作者)深入乡村开展深度调研,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农耕文明体验化、乡村活动节庆化、乡村景观艺术化、农业产品文创化,大力创新传统工艺模式,发展特色工艺产品和品牌,将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市场、转化为文化产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跨越。

要充分挖掘乡村自然、人文资源,把文化惠民、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力争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村,开发一批非遗艺术品,推出一系列集赏美景、享民俗、品文化等多元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