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村庄美了 产业优了 观念变了
五年河湖长制给茶地带来的嬗变
□ 记者 陈良锦 马艳玲 连灼森 通讯员 林斯乾 温华珍
手拿着《上杭县茶地镇2021年1-6月份乡镇交接断面水质检测报告》,8月16日,我们站在翁基村的溪东桥上,桥下的调和溪波光潋滟,清澈见底。鱼鳞在阳光照耀下,不时闪出点点银光,使调和溪变得灵动。
“1-6月,茶地辖区内断面水质监测等各项指标均达Ⅲ类水质,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镇 河长办主任邱万翔介绍说。
“河湖长制是一项造福工程,久久为功必将深入人心。”茶地镇党委书记陈天旺认为,2016年下半年起实施的河湖长制不但改变了治水模式,让每条河流都充满生机,也逐步改变了村民的观念,让每个村庄充满了活力。
村庄美了
“河水越来越清了,河道越来越美了,村庄越来越靓了。”谈到河湖长制带来的变化,樟树村丘能聪和我们娓娓道来,他担任过2届村主任,2006年任村支书至今。
据茶地镇水利干事温德良介绍,茶地镇辖区内主要河流有调和溪、茶地溪、黄坊溪3条溪流,其中调和溪流域面积约172公里;茶地溪流域面积约48公里,河道长约8公里,流经千龙、久泰、茶地等3个村;黄坊溪流域面积约21公里,河道长约2.5公里,流经大燮村。
流经樟树村的调和溪是黄潭河支流,河流长度在茶地境内约16公里,流经翁基、竹马、樟树、下科、调和、上连科、下连科等七个村庄。樟树村恰巧处于河段中游,地理环境优越。
“镇党委书记为第一总河湖长,镇长为总河湖长,河流流经地和水库属地的村书记担任村级河湖长,同时每条河流由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担任副总河湖长。”丘能聪兼任樟树村河湖长,他说,这些“长”可不是荣誉,反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一周要巡河两次,每月10日定期开展‘河长日’巡河活动,雷打不动。”据了解,截至8月6日,茶地镇各级人员共巡河3800余次。
漫步在樟树段的调和溪,清风拂面,眺望彼岸,房屋错落有致地矗立着,农民公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散发着生机勃勃。早些年,因为村民种植香菇需要水,为了图方便,大多将菇棚建在调和溪两岸,废渣和废水就直排入溪,污染了溪水。
近年来,樟树村紧扣“生态立村”的主题,沿岸高标准建设了防洪堤、安全生态水系休闲步道、知青亭、观赏鱼鳞坝等景观工程;步道旁种植格桑花、香樟树、三角梅等绿植,凸显花化特色;投放鲤鱼、草鱼、鲴鱼等各类鱼苗约2万尾,极大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净化河流水质。调和溪逐渐成为樟树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不久前,樟树村获得了上杭县“最美村落”的荣誉。
樟树村河道的有效治理,是茶地镇开展河湖长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产业优了
美了生态,富了口袋。产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基础工程和持久动力。实行河湖长制以来,茶地镇积极顺应生态环保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紧紧围绕“产业兴镇”的准绳,守住乡野,留住乡愁,结合当地独有的自然气候条件,全面整合山、水、林、田等元素,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富民兴镇。
据介绍,茶地镇有山地面积约6550.07公顷,耕地面积约822.91公顷,林地面积约6758.66公顷。走在樟树村罗田坝的小道,放眼望去是满山的碧绿。樟树村村民丘廷俊告诉我们,山上种的都是赣南脐橙,近年来,随着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该村的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村民更多是种植香菇,但废水的排放也对河流水质造成了污染,尤其菌种落袋时期,整条河面都是黑色的情景时有发生,如今为了改善环境,帮助村民转产,镇村两级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农业产业,而这片山上种的脐橙正是他和另外一位江西老板合作种植的产业。
“这个基地共种植果树约12万株,今年部分果树开始挂果,预计能够收获脐橙5万多公斤,目前所有果子已经被销售商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订走,根本不愁销路。”丘廷俊喜笑颜开地说道。据了解,樟树村还通过以“党支部+产业示范基地+河长制+农户”的工作模式,以流转土地入股为主要参与形式,种植香茶花约70余亩,农户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流转土地入股,每年增收效益可观,同时解决了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位于调和村双溪埔的艾草种植基地也是茶地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一个缩影。艾草作为一种中草药,全草可入药,有温经、祛湿、散寒、消炎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全镇大概种植艾草约150余亩,这里的艾草有60余亩,它是多年生中草药,一年可收割三到四次,预计农户每亩年收益可达四五千元。”项目负责人高浪钦说,之所以选在这个地方种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该田塅的土壤经过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土壤较松软,艾草苗种下去易存活;二是紧邻调和溪,通过引入调和溪水,实现对艾草的灌溉,以达到草体健康生长的标准。
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今天,翁基村依托山林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持续发展野生红菇产业。据悉,该村有近2000亩山林盛产野生红菇,量多且质量极佳,因此又有“红菇村”之名。生菇市场价每公斤约300元,干菇市场价每公斤约1600元,红菇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颇为显著,但红菇生长对生态环境要求也极其严格。“近年来,翁基村把河湖长制与林业保护有机结合,村级河长、河道专管员负责对流域水质的管控,护林员负责对山林生态的监管,封山育林,涵养水源,给红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翁基村党支部书记李文标介绍说。
乘着河湖长制的东风,茶地镇在实现“产业兴旺、富民兴镇”的乡村振兴之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固。
观念变了
“我每天都要巡河,平均走1万多步,多的时候2万多步。”李林英是翁基村的河道专管员,她告诉我们,今天已经巡完河,没有发现问题。
“而从2018年开始,我感觉随着河道变得越来越好,村民的意识也有了显著转变。看到我们这么辛苦,村民不会将垃圾往河道随意倾倒啦!”这也让李林英颇感欣慰。
“我们的镇、村两级河道专管员同时还是路长。”茶地镇水利干事温德良说,河道专管员兼负村庄垃圾收集清运,道路保洁工作,实行“每日一巡”“每日一清”,它带来的好处是减少了河与路保洁的纷争,让每个专管员尽好一河一路之责。此外,为了调动河道专管员积极性,镇里每年都会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三个考核等级,其中优秀3个村,良好5个村,及格3个村。
为加强相邻乡镇上下游之间的河湖管理,茶地镇和溪口镇、庐丰畲族乡等相邻乡镇还多次共同组织开展河湖长制工作区域联动,就上下游流域内治水护水等工作进行协商研讨,共同探索联防联控机制。
保河护河渐渐变成干部和村民们的自觉。据介绍,上半年,茶地镇多次组织巾帼护河队、民间河长、姜公护河志愿者等队伍开展河道清洁行动,并利用圩天、进村入户等发放宣传单,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生态之基。管好、用好、保护好河湖,让每一条河流都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茶地镇党委副书记刘开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