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购物也应健康发展


□ 蔡庆阳

前不久,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某大品牌直播购物宣传活动,因为这个品牌是我热衷的,品牌折扣的力度诱惑又很大。于是,我准时按照宣传海报的时间参加直播活动,直播中,主播滔滔不绝,说他们这次是品牌下架的,一折处理,我十分心动,好不容易看到有合适的,赶紧下单、支付。没想到,过几天收到包裹,发现商品不仅质量很差,而且根本不是这个大品牌的,我仔细看了一遍才发现,商家是卖的大品牌,只是穿插其他杂牌一起卖,看你运气,于是想退货,商家说直播活动宣传了不退不换,让我后悔不已!

时下,直播购物,无疑是比较热门的购物方式:“618”“双11”购物节,还有生产厂家、商家、个体经营者等打造的直播间,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参加。对于商家来说,直播通过商品和服务的直观呈现,不仅能打动消费者,商家可以通过直播直接跨过不会“讲话”的商品,在直播间与消费者搭造起沟通的桥梁。对于消费者来说,直播购物的吸引力主要源自主播与消费者的互动,增加了粉丝的“黏性”,另一方面是商家为了推广做活动,出台比较优惠的价格。

然而,随着直播购物飞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近年来,一些名人、网红、商家等直播推荐的产品事件,时常被媒体曝光,也引发了人们对直播虚假宣传、质量问题、售后服务跟不上、数据造假等问题的质疑。直播带货遭质疑,有的是因为主播们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团队对供应链管理能力较弱;还有的是商家为快速获利,忽视消费者权益,对产品把关不严等等。上述问题不同程度地出现,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消费者的重视和警惕。

直播购物是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播内容既要遵守广告管理法律法规,也要符合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相关规定。直播购物在法律上也属于商业广告活动,商家要根据具体行为承担“代言人”“发布者”的责任。如果消费者买到与直播购物实际不符的商品,首先应联系经销商即卖家承担法律责任,作为直播平台也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平台的监管,通过收取保证金、罚款、停播、封号等措施对商家加强约束、完善审核、考核机制。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只要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直播购物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并加强管理和约束,就一定能让直播购物这种新型方式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