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政协委员建议:
做好挖掘“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红色文化工作
□记者 刘玉荣 刘菲菲 通讯员 赖文光
闽西有着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在革命斗争时期,龙岩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保留着许多红色革命旧址。然而,有关“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红色文化在我市缺失严重。市政协委员因此建议做好挖掘“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红色文化工作,不断提升闽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闽西是南方游击区的重要地区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一部堪比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的历史。闽西游击区是南方游击区的重要地区。三年游击战是闽西开展革命战争以来艰苦、复杂的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闽西组织人民经受严峻考验并且获得重大胜利的阶段,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史料记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从赣南中央苏区突围回闽西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组成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县地方武装,紧密地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原闽西苏区的基本区域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漳平、宁洋(今分属永安、漳平、新罗)、平和、南靖、长汀、清流、归化(今明溪)及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县的广大地区 ,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先后打破了国民党军10个正规师的反复“清剿”,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保持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取得了与红军长征相辉映的伟大胜利。
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闽西游击区在经济上实行全面的封锁,在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先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莲塘惨案”“无人村惨案”和骇人听闻的“七尸八命惨案”。
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人民群众为了帮助红军游击队解决粮食和军需品,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担杆装盐”“双层桶装米”“大蒲包装饭”等办法,把粮食和各种物资运送上山。垅丘坑妇女陈客嫲为支援红军游击队两次被捕,受尽酷刑,被割去乳房,但她始终坚贞不屈,直到被国民党军残酷杀害。许多群众为了保护红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一次,国民党军突然包围了永定县戴洋祭村,威迫群众交出红军伤病员,当众杀死了两位青年,并威胁要杀光全村人,但群众至死不肯吐露半点真情。正是由于无数革命群众冒死援助和支持,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才得以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直至胜利。
闽西南游击区开展的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毛泽东同志曾赞扬道:“你们三年苦斗有很大的功绩。”“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 ,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这是对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最好的评价 。
建议加强“三年游击战争”的红色文化挖掘
市政协委员告诉记者,红色革命史迹是“革命的活化石”。然而,由于惨烈的革命斗争,南方红军游击队在闽西没有留下任何东西,“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红色文化在我市缺失严重。
2020年1月9日,在龙岩市以及新罗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位于新罗区雁石镇白石盂村的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开馆,成为龙岩市党员实践活动基地,弥补了这一空白。白石盂村属于龙岩市革命基点村,是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邓子恢、方方、张鼎丞、罗忠毅、黄治平、温含珍、罗步云、俞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先驱生活及战斗过的地方,也是当时闽西南作战分区第一司令部、红九团团部旧址所在地。
市政协委员认为,相较于其他红色革命旧址,“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较低。仅靠一个纪念馆,也不足以呈现游击战争这段悲壮坚韧、可歌可泣的历史。
市政协委员认为,保护好“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红色革命史迹,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宣传红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建议,进一步加强新罗区雁石镇白石盂主题纪念馆的宣传和建设,在此基础上创建红色教育培训为主的红色教育基地,并可建立闽西游击区典型历史事件或典型历史遗迹的游击战争体验区。他们还建议加大对闽西三年游击战争革命遗存、史料等的调查征集力度,加大保护修缮投入,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市政协委员们认为,保护红色资源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他们希望各方共同努力,紧密协作,统筹做好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的“大文章”,共同传承好闽西的红色基因,为赓续红色血脉贡献力量。 (本专题至此结束,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