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核心提示

近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实施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并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等5项重点工程。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具体内容。

为什么要提升科学素质

《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提出了实现目标——2025年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实施5项提升行动

《纲要》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

①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

——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

②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万名以上。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边境边民科普活动和科普边疆行活动,提高边远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③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实施技能中国创新行动。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等,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

——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推动相关互联网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工作。

④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实施银龄科普行动。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

⑤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

——在公务员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任职考察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并有效落实。

实施5项重点工程

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

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探索“产业+科普”模式。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民族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作品。

——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加强科幻影视创作。

——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引导主流媒体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构建国家级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和科学辟谣平台。

三、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完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法规。

——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推进数字科技馆建设,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

——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引导和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电影院等强化科普服务功能。

四、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各级政府建立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有效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突发事件状态下,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

——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动员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实施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双创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公众科学日等活动,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

——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科普专业。

五、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拓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优势和各类人文交流机制作用,开展青少年交流培育计划,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

——丰富国际合作内容。聚焦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加强青少年、妇女和教育、媒体、文化等领域科技人文交流。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参与议题发起和设置,在多边活动中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智慧。

——促进“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深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记者 曾志明 罗玉文 整理 漫画由记者王耀辉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