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事业短板补齐 让幸福龙岩更有温度

——我市发展民生事业增强百姓福祉综述


□记者 罗焕辉/文 通讯员 赖志妍/图

稳定就业,保障住房,就医优惠,扩充学位……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项项民生工程、民生事业都凝聚着党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初心使命,不断增强着闽西儿女的福祉,让幸福龙岩更加有温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龙岩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各项民生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各项民生指标不断改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稳就业促增收

让“钱袋子”鼓起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收入是最大的安心。就业稳、收入稳则心定、民安。

今年1—4月,全市发放失业保险金2758.36万元;发放失业补助金82063人次,发放金额7518.44万元。

截至4月底,我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0.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13%,控制在省定5.5%以内。

数字背后是民生。我市一项项稳就业、促增收的政策陆续出台,为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稳就业保民生”目标任务,在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就业服务、激发创新创业等方面精准发力,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真正实现稳定就业,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打好“组合拳”,稳住“基本盘”。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极大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劳动者就业更加困难,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面对疫情,我市坚持把稳就业、保民生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出台了“六稳”23条、“六稳”“六保”45条、困难企业稳岗返还等政策。

一系列“硬核”稳岗稳就业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送上“真金白银”,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让一大批劳动者端稳了“饭碗”。

在大战大考中,展现担当作为,书写了一份不凡的战疫答卷。据统计,202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90元、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0元、增长7%。就业带来增收,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保障住房需求

让百姓住有所居

“小区里有凉亭、栈道、儿童乐园等配套设施,生活蛮便捷的。”2016年,蓝先生通过申报,在新罗区莲滨小区申请了一套公租房,在这里他完成了结婚、生孩等人生大事。

住有所居,承载着老百姓最朴实的期待与梦想。近年来,我市住房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方针,按照省、市各项部署,围绕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的目标定位,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协同推进,住房建设效果显著。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32697套,其中保障房项目1552套、棚改安置房项目31145套;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26179套,其中保障房项目1552套,棚改安置房项目24627套;按项目分批次“集中迁回”9302套,帮助住房困难群体实现“我想有个家”的梦想。

如果说住有所居是“刚需”,那么住得更好则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这边围墙已严重风化,我们把小区内近300米的危旧围墙全部拆除重建,目前已基本完成……”日前,在龙岩市干休所小区,记者看见经过修缮后,精而特、净而美、悠而乐的居住环境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居民眼前,大家纷纷直呼这一“看得见的幸福”来得太突然。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旧貌换新颜的发展工程,也是百姓关注的重点民生工程,关乎广大人民群众“通往幸福生活的最后100米”。

2019年,我市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来,目前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21个,累计涉及楼房979栋,13583户居民直接受惠,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解决看病难题

让健康更有保障

“想起这几年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帮助,不胜感激。”今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期间,观看大会电视直播的老杨感慨道。

原来,家住新罗区红坊镇上洋村的老杨,2014年儿子查出患有尿毒症,巨大的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原本收入微薄的家庭也因病致贫。

2016年,老杨家被认定为国定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相关医疗报销政策。去年,老杨儿子目录范围内医疗费用经报销后个人自费仅776.4元,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老杨家的经历是我市近年来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加大的真实写照。

2017年开始,我市陆续为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效减轻了像老杨这样的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负担。让贫困人口看病有“医”靠,健康有保障也成了我市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

我市被列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全市卫生健康支出累计153.54亿元,年均增长2.4%,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政府补助标准从420元提高到550元;

各县(市、区)均设立1所二级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所有乡镇(街道)均有1所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135家养老机构全部实现医养结合。

随着医疗卫生领域各项民生工程、改革事业的发展,曾经困扰百姓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看病烦、要排队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坚持立德树人

办人民满意教育

“我才考了400分多一点,正考虑要不要复读。”“听说你孩子考了600多分,能上个不错的学校啊。”近日,恰逢高考放榜,成绩一出便成大家热议的话题。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永远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头等大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关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理想的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魂唤醒,是一种文化的浸润,无声的熏陶,也是每个父母竭尽所能也要给孩子的礼物。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强市”建设工作,为持续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奠定基础,全市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大力实施第二、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71%,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比达50.16%,普惠性幼儿园占幼儿园比达90%。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中小学校100%评估确认“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标准的义务教育学校突破60%,农村小规模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基本条件。

——中、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市新增二级达标高中1所、三级达标高中2所,截至2020年,90.63%公办普通高中完成了达标建设,省级普通高中示范性建设学校3所,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6所;龙岩学院积极创建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

立德树人,孜孜以求。回眸过去,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改革涵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阶段,让更多的适龄人群有书读、读好书。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发放各类助学资金75647.89万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8.06万人次;2018年以来,中心城区新增幼儿园学位3870个、小学学位28800个、初中学位14000个、高中学位6000个,逐步缓解“读书难”的问题。

打通城市脉络

让出行舒适便捷

居民的出行离不开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就像人体的脉络,输送着城市的物流、人流,沟通着城市的商贸往来、人际往返,维系着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

为满足这一需求,“十三五”期间,龙岩中心城区建成人行天桥22座,新改建道路工程35条,新增道路约45.2公里,全市新改建道路120公里。中心城区北部、曹溪、东肖等片区路网不断完善,群众出行更加便利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

莲花山海关、黉门前邮政交通节点等立体交通项目建成,实现龙岩立体交通“零”的突破;龙岩大道高架桥投入使用、小溪节点改造一期、犀牛路一期、华莲西路一期等一批项目建成通车;罗桥节点改造提升工程路面铺设完工,预计7月1日通车。

今天的龙岩城,一条宽阔的龙岩大道贯穿南北,成为名副其实的“迎宾大道”;全线通车的新地标龙岩大桥,其施工难度创下当时的三项“全国之最”。

大手笔的规划、大规模的建设,使道路在不断拓宽和延伸中拉大城市框架,也在为百姓便捷舒适出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龙岩中心城区的面积也由1998年的53平方公里扩展到2020年底的65.73平方公里,24个人行过街设施、39条新改扩建道路、56公里新建改造城市道路也在“十三五”期间完成。

如今,城市“一环一轴四纵五横”主路网道路格局基本建成,群众出行更加便利的总体目标大体实现,“环网相连、节点畅通、高效便捷”的立体化路网也逐步形成。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事未来皆有可期。

民生改善事业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奔跑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闽西儿女,正不断书写着民生事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