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楼彰显世遗之美

——永定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 记者 石芳 通讯员 刘永良

一座又一座楼,蕴藏一个个和美温馨的小社会,让客家子民魂牵梦萦。

一座又一座楼,如同一个个神秘的东方古城堡,从深山璞玉变成惊世明珠。

这里是永定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龙岩市和永定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土楼保护工作能力和水平,让土楼焕发无限生机。

梦圆

23000多座,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如繁星般散落在永定崇山峻岭间的古老村落。

这一组数据,展现的是永定区土楼的深厚家底。这些楼方圆错落、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备受瞩目。

据介绍,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永定土楼,包括下洋镇初溪土楼群、湖坑镇洪坑土楼群、高头镇高北土楼群、湖坑镇新南村衍香楼、湖坑镇西片村振福楼,共计23座本体土楼(其中国保10座、省保13座),简称“三群二楼”,是福建土楼“六群四楼”的重要组成部分。

“似古堡巍峨苍朴”“赛从天而降的飞碟”“世界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圆形的土楼是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这个句号却引出了无数的问号和惊叹号”……诸多赞誉,纷至沓来,为永定客家土楼增光添彩的同时,更让土楼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闽西筑梦,有一些重要节点不能忘记,有一些画面激荡人心。

记忆拉回至那个振奋人心的时刻。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6时30分,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办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申报《世界遗产名录》获得成功,为永定获得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名片”。

评审专家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环山聚气,风水兴焉;垒土成楼,客而家焉。客家故里,闽西永定。岁逢戊子,小暑黄经,魁北克城,一锤定音。土楼申遗功成,四海万邦扬名……”自此,福建土楼成为福建省继武夷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

喜讯从魁北克出发,穿越太平洋,翻山越岭来到闽西,送至翘首以盼的闽西儿女心头,整个闽西顿时沸腾起来。

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成名天下闻。申遗成功让土楼故里摇身一变,从闽之绝域扬名寰宇、从大山深处走向大雅之堂,成了闻名遐迩的龙岩旅游名片。

守护

古朴的村落,洁净的环境,葱郁的山林,清澈的溪流……走进永定洪坑土楼群,静谧和谐、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赏心悦目。

“申遗成功,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洪坑“振成楼”楼主林日耕的脸上一如春天般的灿烂,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年轻人纷纷回乡开饭店、开店铺、卖土特产等,生活好起来了。

从1991年成为土楼讲解员起,林日耕的职业生涯已走过30个年头。在此出生、长大的他,日复一日向人们讲述自己的家园,这成了他最幸福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土楼人,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就是要让祖宗留下的土楼走向世界,造福乡亲。”林日耕的梦想越来越真实。

林日耕的梦想,依靠的就是接力奋斗的守护。

“保护文物就是与时间赛跑,越早越好!”永定全区上下深刻意识到:土楼保护开发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全民性工作,要想可持续发展,须保护为先。

纲举目张,让规章制度和规划保障成为保护世遗的有力抓手。

永定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文物局,并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全面了解永定的文化资源,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同时,早在2006年就编制了《永定客家土楼保护规划》,2008年根据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进行了修编,形成《福建(永定)土楼保护规划》,并经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杰出项目奖。2011年以来,相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明确土楼保护区内居民异地建设住房的方式方法措施、土楼保护区内建筑材准入的审批管理规定、土楼安全责任、经营性收入20%以上列入保护专项经费等。

为确保世遗土楼的原真性,织牢织密世遗土楼安全防护网,申遗成功以来,永定区扎实推进世遗土楼保护工程,实施了以改善旅游、卫生、通讯、供电、消防、交通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一系列保护性建设工程,并常态化组织开展以整顿商业秩序、违章搭建为主的专项整治,不断推进整体遗产风貌保护。此外,构建齐抓共管的区、乡(镇)、村、楼4级土楼保护管理网络。指导景区村民修订《村规民约》,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提升村民保护土楼的自觉性。

“13年弹指一挥间。”成功进入世遗行列以来,永定人更是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倍加珍惜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竭力把来之不易的“世界文化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走出了一条世界遗产保护带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发展反哺遗产保护的路子。

生机

来龙岩,当然要看中国邮政邮票上的土楼。

这座土楼就是“土楼之王”承启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尽沧桑三百年”。

在1986年发行的“中国民居”邮票上,承启楼的身姿被定格在方寸之间,而后被贴上信封,将数不尽的亲情乡愁送到五湖四海亲朋好友心间。

时隔35年,2021年5月19日,《福建土楼》特种邮票首发式在永定区振成楼广场举行,承启楼又迎来高光时刻,再度成为“国家名片”。

本次发行的《福建土楼》特种邮票以土楼四季为主题,表现了极具代表性的两座客家土楼和两座闽南土楼,分别为振成楼、二宜楼、田螺坑土楼群、承启楼,成为提升土楼文化价值、促进土楼知名度美誉度的生动写照。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守护文物,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文物‘活起来’,让世界文化遗产焕发无限生机。”永定区坚持将世遗保护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投资1个多亿建设福建土楼博物馆,通过“文化瑰宝”“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梦中故土”和“守望家园”五个部分,较全面地展示了福建土楼神奇的建造技艺、丰富文化内涵和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依托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庆成楼设立客家家训馆,展示土楼客家人的祖训、家训、家规;依托振福楼设立客家家风楼,打造客家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和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家训家风弥漫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一道厚重的人文风景。

——先后推出的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歌剧《土楼》和交响乐《土楼回响》被称为“土楼三部曲”,在海内外兴起“土楼旋风”,并通过开发《红色摇篮》《衍香》《大鱼海棠》等20余部以土楼为题材或场景的影视作品,让土楼打破时空限制,全方位展现土楼历史文化。

——通过对土楼普查确权,成立“土楼文化银行”,采取赎买、租赁、托管、合作经营等形式,对全区土楼资源统一管理运营,强化土楼资源的活化利用,把资源转变为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金,推动土楼资源可持续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仿佛仙山入梦初,自怜老眼未模糊;流风已逝宋元画,如此楼台岂易图。”正如当年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初见永定土楼时留下的无限感叹,土楼成为一部读不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