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牢记嘱托尽好责 百年风华再出发
——我市自然资源部门守土有责保发展纪实
□ 通讯员 吕洪荣 文/图
近年来,我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自然资源工作的殷切嘱托,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和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各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的目标,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行列,为龙岩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守护好耕地红线
守护好耕地红线是自然资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市自然资源部门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超额完成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指标。2017年全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99.98万亩。在工作实践中,创造出长汀移风易俗、迁坟还耕;新罗改造河滩、围堰造田;连城退宅还耕、改村造田等耕地开发新模式。2016年至今,全市完成补充耕地3.92万亩,补充水田1.55万亩,实现“占优补优、占水补水”。同时,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全市批复农村土地整治旧村复垦项目398个,规模1.11万亩,预计可新增耕地1.08万亩,成功交易土地增减挂钩指标3939.577亩,获得增减挂钩指标有偿使用费14.25亿元,为我市乡村振兴筹措大量资金。通过实施耕地开发、土地整治和旧村复垦工程,不仅提升了我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又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一片片经过开发整理的优质耕地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为经济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发展离不开用地,我市自然资源部门为保障建设用地需求,推行表格式工作法和项目化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要素保障年”“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以及“五比一看”竞赛活动,不断创新土地供应机制,常态化开展征地拆迁,强化存量资源、低效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激发保障发展新动能。切实加快用地报批工作,强化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供应,组建建设用地快速服务小组,实行项目挂钩联系制度,根据项目落位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对接联系项目用地报批和供地工作,全力保障我市项目用地需求。与此同时,科学编制年度土地收储供应计划,提前谋划拟出让地块规划指标初审评估,加快重点项目收储;对新建项目从拨地定桩到规划条件核实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执法部门横向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批后监管效能。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共审批各类项目建设用地504批次,面积70971亩,为我市各类建设项目提供了要素保障。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切入点,发挥空间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生态文明、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位战略指导作用,在福建省率先出台《龙岩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龙岩市新农村规划示范村指导实施意见》,完善提升《闽西特色建筑(乡村)方案通用图集》,以点带面推进全市新农村规划,助推乡村振兴。完成了中心城区单元控规更新以及永定城区、古蛟新城单元控规编制,持续提升古蛟组团、高坎组团、龙雁组团、东肖新城规划。
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受国务院表彰
为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承载能力,减少工业用地占用耕地比例,促进工业用地高效利用,我市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举措,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应,以“集中”促“集约”。通过形式多样的处置方式,盘活土地存量、提升审批时效,用最少的土地资源换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对2016年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省、市、县予以通报表扬。龙岩市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较好、闲置土地较少,成为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2020年5月,龙岩市再次获此殊荣,受到国务院表彰。
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我市自然资源部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科学安排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突出单位GDP土地使用量、土地开发强度、用地总量控制,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严格执行供地目录和用地标准,合理控制用地规模。通过引导工业上山、盘活闲置土地,走出了一条工业用地高颜值、盘活土地高水平、经济发展高素质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新路。2016年至今,全市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获报批审核的建设用地达48823亩。
废弃矿山换新颜。近年来,我市自然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高举节约集约用地大旗,采取不等不靠,两条腿走路和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等新举措,高标准划定生态红线,精心编制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控规,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创造性地把发展的目光转向废弃矿山土地综合利用上和矿山复绿工程中,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新路子。比如龙岩市紫金山体育公园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主导下,由企业投资治理,通过治理与建设并举实现变废为宝,短短几年时间,企业主投资12亿元,再造建设用地1667亩,再造中央公园景观区1350亩,复绿改造边坡防护用地近500亩,书写了我市节约集约利用废弃矿山的崭新篇章。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办事效率
在全国率先推行“交房(地)即交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龙岩,落脚点是让百姓更有幸福感。”我市自然资源部门持续发挥“全国百佳不动产登记便民利企示范窗口”功能,通过实行不动产登记主动提前服务,确保开发企业在向购房人交房的同时即可交付不动产权证书,实现住权与产权同步,切实维护开发企业和购房人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这项便民利企重大改革举措的推行,让群众在收房拿钥匙时,当场可领取不动产权证书,既解决小孩落户、积分入学等民生问题,又保障了购房人的合法权益。此项新举措被自然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向全国推广。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全部领证。我市自然资源部门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通过主动靠前服务、简化申请材料、压缩办证时限、实行容缺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切实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截至今年5月,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用地已办证9650户,办证率达100%。办证率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经验做法得到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转发推广,并作为福建唯一代表参加自然资源部召开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座谈会并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幸福龙岩未来可期
风潮汹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有着团结向上、锐意创新精神的龙岩市自然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更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重任,他们正在为实现“全力推动龙岩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这一目标,深入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不断创新土地供应机制改革,常态化开展征地拆迁,强化存量资源、低效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激发保障发展新动能。
一是切实加快用地报批工作。强化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供应,保障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二是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有序投放急需矿种矿权,加大机制砂配套矿山出让工作指导力度,计划新增大型机制砂基地3个,新增机制砂配套矿山7个,确保完成省自然资源厅下达年开采规模400万立方米的目标任务。
三是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发挥空间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生态文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位战略指导作用,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切入点,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四是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开展土地督察、卫片执法检查,深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以及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行动,持续深化扫黑除恶自然环保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和“行业清源”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超层越界等非法开采行为。
五是增强居民宜居幸福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社会事业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加快市级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档案馆、公共卫生中心等公共设施选址;新规划建设一批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重点推进苏溪小学等7个中小学、4个中心幼儿园、北城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编制实施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提升改造规划,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求,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