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御天灾 使命在肩守平安

——奋力开创闽西防震减灾事业新局面


5.2级!经济损失达6000多万

龙岩,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国务院划定的全国25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龙岩境内有政和—海丰、邵武—河源、永安—晋江和上杭—云霄等4条地震构造带纵贯全市,地震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地震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偶尔还能经历轻微、甚至中强地震。

1535年5月,长汀发生4.75级地震;

1940年3月2日,永定东南发生5.25级地震;

1992年11月26日,连城县赖源乡发生5.0级地震;

1997年5月31日,连城县赖源乡发生5.2级地震:

……

其中,1997年5月31日发生在赖源乡的5.2级地震,是我省自1970年有地震观测以来内陆发生的最大地震,给我市造成6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此外,台湾海峡和周边较大的地震也经常影响到我市,例如1994年9月16日台湾南投7.3级大地震,2006年12月26日台湾恒春7.0级大地震,2016年2月6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我市均震感明显。

抵御天灾,守望平安,是闽西人民共同的夙愿。

136个!监测预报体系更完善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攻克地震监测预报的难题,以便更好地应对突发的地震灾害。

为提升监测预报水平,市地震局紧紧围绕主责主业,扎实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再上新台阶——

至今已建成龙岩、长汀2个有人值守综合台站和36个自动监测台,有测震、重力、土层强震、地磁、形变、GPS等观测手段,形成了较完善的地震监测台网;

近年来,累计处置各类地震宏观异常27起,认真完成半年及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对闽台地区尤其是龙岩地区的地震趋势提出科学建议;

强化对全市134个镇(街)的“三网一员”体系建设,累计开展了98个班次共6000余人次培训,重点抓好全市136个地震宏观观测点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采取聘任制管理,充分发挥基层防震减灾工作者的作用;

成为全省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试点设区市,有序开展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项目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签约建设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1919台;

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22个地震烈度计,缩小地震预警盲区,增强地震预警时间,提高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时性;

……

一项项有力的举措,一个个重点项目的推进,让我市监测预报体系更加完善!

2017年9月,漳平市芦芝镇连续发生11次3级以下地震。“获悉震情后,我们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赶赴震区,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震情分析及科普宣传工作,稳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在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勇看来,完善的监测预报体系,是圆满完成漳平地震有关应对工作的重要支撑。

39万名!震害防御能力再提升

震害防御能力是群众避让地震灾害的“第一道防线”。

进一步弄清楚深部地震地质构造,2013年至2017年,市地震局积极协助省地震局做好在我市开展的陆海联测试验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圆满完成陆海联测工作。同时,扎实推进龙岩市活断层鉴定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目前已完成物探工作及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2019年积极推动地震巨灾保险和抗震新技术应用工作,针对龙岩东环高速桥梁基座、龙岩大桥等项目面临地下施工条件复杂,溶洞多等地质条件,督促认真做好抗震设防工作,积极实施消能减震、隔震技术;2020年对全市2项重大建设工程、4栋高层建筑、880所学校、39所医院和37项一般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情况进行监管检查……”谈起城乡震害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林勇如数家珍。

地震灾害的惨痛教训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把房子盖得结实远比盖得漂亮和盖得高大更为重要。

对此,市地震局严把抗震设防关,争取将“地上搞结实”。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双龙铁路、龙岩新机场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积极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全市已有交通、能源、电力、水库、生命线工程等近百个重要项目以及所有医疗、卫生用房工程项目无一缺漏,全部做了专门的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使我市的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都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抗震设防。所有新建校舍都严格把关,都按规定提高1度进行抗震设防,确保每一栋校舍都能高标准设防,成为孩子们的“安全岛”。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免费提供抗震设防图纸,改变广大农村民居抗震不设防状况。

稳步推动防震减灾宣传阵地建设。融入市科技馆、市红十字会市民急救技能体验馆建设地震科普板块内容,先后指导打造了武平县防震减灾科普馆,新罗、漳平、永定、上杭中小学生地震科普教育基地,联合市教育局将地震科普及防震演练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全市每年有近39万名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接受防震减灾安全教育。

将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市加速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的亮点。2017年,市政府将“防震减灾科普场馆”“中心城区及周边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列入全市加快民生建设基础设施补短板内容,属全省唯一。

134处!地震应急体系渐完善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为指挥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指挥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龙岩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县乡两级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目前,市、县、乡三级政府和市、县所有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都完成了新一轮的《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并开展了多轮多层次的预案演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扎实开展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近年累计培训1200多人次,提高基层的应急处置能力;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由9支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3支行业应急救援队、53支地震灾害志愿者救援队构成的专业、行业、志愿者救援队伍建设体系,同时配备2000多万元的专业救援装备,在水灾、矿难、山体滑坡等多次应急抢险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市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抗震救灾综合演练、地震预警信息应急响应暨灾民安置演练……一场场大型演练活动,不但检验了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更极大提高了救援队伍、联动部门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协同作战能力。

一旦发生地震,避难场所是民众应急避难的需要。市地震局全力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已建成134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总有效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最大可同时安置75万名灾民,为群众撑起抵御天灾的“保护伞”。

36万份!科普宣传知识大普及

“2013年,龙岩市民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仅为38.7%,说明地震科普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经过持续努力,到2018年,已提升至73.96%。”林勇的话,可以用“十三五”期间的一组数据来加以印证。

先后编印各种地震科普宣传材料近36万份,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防震减灾科普讲座315场,举办地震局(台)开放日活动60次、接待社会团体参观上万人次……地震科普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由传统的宣传方式发展为广播影视、传统媒介、“互联网+防震减灾”、网络信息综合应用的现代传播方式,在网站、e龙岩、全市地震预警信息终端网络等更新发布防震减灾宣传公益短片。精心策划了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电视知识大赛、网络知识竞赛、防震减灾10万条微信宣传等活动,让宣传教育活动更有创意、更接地气、更有影响。

科技引领,推进地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市地震局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和突破。其中,2018年该局承担的中国地震局科研项目《革命老区地震科普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经专家组验收通过,确定等级为优秀,并向全国推广。

回首来路,全市地震系统干部职工同舟共济,持续增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防震减灾工作繁花满树;展望未来,市地震局乘风破浪再扬帆,为龙岩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奋力开创闽西防震减灾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