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奉献奋斗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后,闽西地区百废待兴。闽西人民始终坚定信念,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扬奉献奋斗的老区精神,同共和国一道成长,至改革开放前夕,闽西各项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交通网络初步建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闽西交通事业几近于无,公路仅余5小段、177公里,可勉强通行,汽车更是仅有19辆,1950年的运输生产量仅有货运0.04万吨、5万吨公里,客运0.24万人、30万人公里;铁路更是从零开始,至1955年,地区内的第一条铁路才开始修建。交通的不便不仅造成人民群众生活的不便,更制约了闽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闽西地区人民政府致力于交通事业的发展,至1978年,闽西初步建成以公路交通运输为中心、铁路运输为动脉的交通网络,为改革开放后,闽西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迅速恢复交通,龙岩专署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闽西交通管理处,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并发动群众抢修干线公路,至当年底,修通了厦隘线、建朋线、龙峰线共482公里;1959年6月,龙岩至漳平公路建成,闽西实现了县县通汽车,至1957年,闽西通车公路共775公里,超过民国时期筑路的总长;1958年至1960年3年间,全区新筑公路2346公里,但因受当时瞎指挥及浮夸风的影响,其中大部分路段无法实现通车,但其所建设之路基,为日后地方公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62年起,在对已建公路作有计划的整修、改建外,还增建多条干线公路,至1965年,全区通车公路总长达1896公里;1973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瘫痪的公路管理机构恢复稳定后,闽西的筑路计划继续实施,至1978年,龙岩地区有厦成线、山广线2条国道,福三线、洋万线、建文线、岭和线、抚石线、国禾线等6条省道,以及数十条县道、数百条乡道。同时,公路桥梁也随着公路建设而增加,并逐渐以钢筋混凝土桥取代之前的木桥,1967年,龙岩地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公路拱桥——白沙大桥建成通车。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运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1978年,闽西共有货车、客车共计2723辆,其中货车占了绝大多数,有2322辆,当年的运输生产量为:货运304万吨、10196万吨公里,客运523.6万人、17048万人公里。
闽西的铁路运输始于1957年鹰厦铁路漳平段这一干线的贯通,后随着漳龙线、梅剑线、龙坎线等支线的建成通车,至1978年,闽西共有铁路干支线近200公里,成为闽西、粤东、赣南3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年发送旅客85.54万人次,发送和到达货物近324.7万吨。
初、中等教育体系形成 涌现多所名校
1948年,闽西只有中等师范、职业学校、中学、小学共982所,全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34.4%,全地区人口中文盲达70%以上。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县人民政府接管各类学校,专区及各县均设立了文教科,管理指导教育工作,并在农村大力开展扫除文盲识字运动。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发展,至1978年,龙岩地区初步形成了初等院校(含幼儿园)、中等院校(含师范、工业学校等专业学校)的教育体系,虽高等教育方面仍较为薄弱,但也给闽西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实现健康、迅速发展,形成日趋合理的教育结构奠定了基础。
据资料显示,1978年,龙岩地区有学校4770所,学生总数483702人,教职工23616人。其中中等学校148所,学生127618人,教职工7956人;初等学校4622所,学生356084人,教职工15660人;当年高等教育仍未有院校,仅有龙岩师范专科学校设置的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5个专业的大专班,共有学生1653人。以下为当时龙岩县城的部分优秀学校。
龙岩一中 1950年2月,人民政府接管县立初中和省立高中,并于当年9月将两校合并为省立龙岩中学。次年9月改名为龙岩一中,后曾先后易名为“红卫中学”“五七中学”,1977年春恢复龙岩一中校名并沿用至今。该校1953年即被列为省重点中学,1978年被福建省政府确认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4年通过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的评估验收,2003年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福建省评估验收。是全省唯一一所“五位一体”的重点名校——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首批一级达标中学、首批示范性高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
龙岩二中 1951年,龙岩县人民政府接管私立培德女子中学,将其改为公办普通中学并更名为龙岩二中,于1958年增设高中。后曾先后易名“红卫二中”“反帝中学”,1972年恢复龙岩二中校名。1980年,被确认为省重点中学;1994年通过省二级达标中学验收;2005年通过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验收,成为闽西第六所一级达标校。自2014年龙岩二中与龙岩六中合并,原龙岩六中校址成为龙岩二中初中部后,龙岩二中成为龙岩市办学面积和办学规模最大的公办中学之一。
龙岩实小 该校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陆桂学堂,1949年9月被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西民小学,1958年改为龙岩县实验小学。后还曾先后易名“红陵小学”“西街小学”,于1972年恢复现名。1980年被列为全省16所重点小学之一。学校有900多位学生参加世界、全国、省、市、区各项比赛获奖,80多位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教育教学活动比赛获得一等奖,学校获得全国百所消防教育示范校、省课改先进学校、市文明学校、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58项荣誉称号。
松涛小学 其前身为1797年创办的松涛书院,后于1906年于松涛书院创办权舆小学堂,1950年2月改名为第一区中心小学,1963年被定为省重点小学,1981年7月恢复现名。至今,学校获得了“全国少年军(警)校示范校”、“全国‘双合格’优秀家长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示范小学”、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福建省“标准化学校”等殊荣。
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健全 卫生保健网初具规模
闽西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加之受到战事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缓慢,缺医少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医药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城乡医疗卫生保健网。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健全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为主体的医药卫生体系。至1965年,专区、县、社、队四级卫生保健网初具规模,药店遍布城乡。20世纪70年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专业队伍得到较大发展,有龙岩地区第一医院(现龙岩市第一医院)、龙岩地区第二医院(现龙岩市第二医院)等综合性医院,各县也均设有县医院,部分乡镇、村设有卫生院、卫生所,昔日缺医少药的状况一去不复返。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这30年间,闽西地区的医疗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即普遍开展普外手术,逐步开展胃全切除、肝脾切除、食道胃癌切除等大中手术。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区第一医院已能开展心脏动脉导管未闭结扎、心脏二尖瓣分离等心血管手术,胸腔外科、颅脑外科等高难手术亦逐步开展。70年代后期,条件较好的医院已能进行断手断臂再植、大面积烧伤的抢救处理和治疗、整形手术。1977年11月4日,地区第二医院完成了全省首例断臂再植手术。
同时,闽西医疗卫生事业在中西医结合和妇幼保健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1958年后,闽西各级医院实际上已成为中西医综合医院,遇到疑难病症,经常进行中西医会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取得良好成效。1960年后,县级以上医院普遍扩大中医科、室的设置,进一步扩大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范围;1950年起开始推广新法接生,自1963年起,地、县医院加强妇产科建设,公社卫生院也逐步配齐妇幼保健人员,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逐年提高。
弘扬古田会议精神
1974年10月,古田会议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古田会议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于1971年开始筹建,仅用时3年即完成了建筑施工及陈列版面的布展。
古田会议陈列工作始于1964年,当年福建省委决定对古田会议会址进行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由福建军区、省文化局、省民政厅以及龙岩地委、专署组成“古田会议会址修缮复原陈列规划工作小组”,并筹建古田会议纪念馆。1965年12月,在古田会议召开36周年之际,古田会议会址正式对外开放。
1970年“五一”前夕,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央联络部负责同志:“今后外国兄弟代表团和个人来华参观时,特别是一些尚在革命时期还未执政的党,多请他们到上杭古田、才溪去看看。”1971年7月,省委批示筹建古田会议陈列馆。同年8月,古田会议纪念馆筹建组成立,下设秘书、陈列、基建三个组共74人。1973年12月,古田会议陈列馆竣工,次年1月开始陈列版面施工,10月开始正式对外展出。
古田会议纪念馆成立以来,接待过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此外,1972年3月到1981年间接待了兄弟党外宾47批,共600人。这些外宾大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兄弟党,也包括日本星火友好访华团等友好人士。
邮电事业逐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闽西邮电事业逐步发展。1955年,建成了以龙岩为中心的连接7县的专区通信网和以县城为中心的各县县内通信网,初步实现了乡乡通电话、村村通邮路的网络。1975年在全省范围内首先实现了县以上长途电话线路载波化,当年11月,还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了市内电话电缆维护自动充气。1978年,全区重点乡镇普及载波电路后,农村电话得到极大改观。同时,其他各项通信手段也逐步改善。至1978年,全地区有邮路12163公里,邮车19辆;市话电话机2065部、农村电话1949部,交换机总容量市话4020门、农村电话4730门,有市内电话用户2058户、农村电话用户2917户。
包括函件、机要文件、包裹、汇票、报纸、杂志、电报、长途电话等在内的各项邮电业务也开办得有声有色,1978年,全地区邮电业务总量达250.4万元,其中函件679.66万件、机要文件1.44万件、包裹21.52万件、汇票44.06万张、报纸累计2503.88万份、杂志累计128.40万份、电报31.32万张、长途电话卡41.24万张,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本版文字由记者 张梓睿 据资料整理报道,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