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牺牲 重大的贡献


2021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位于桂林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如此评价湘江战役。此役,自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即担任全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余人,仅有数人因跳崖被救而免于牺牲,而这6000余人中,绝大多数是我闽西儿女,他们不惧牺牲,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雄壮举,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自1926年第一个党支部建立伊始,闽西儿女在接下来的二十余载时间里,在党的领导和指引下,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重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闽西的在册烈士有24100多人,占全省烈士总数的53%。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遭敌人毁灭性摧残的村庄有539个,被烧毁房屋116934间,绝灭37724户,被抓群众26876人,被迫逃亡13306人,被杀害群众18005人,饥饿疫病死亡148074人,土地荒芜155445亩。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1951年8月15日、20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内务部长谢觉哉为团长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苏区分团先后来到闽西南根据地访问。在近一个月时间内,访问团先后访问了包括长汀、连城、上杭、武平、龙岩、永定、漳平在内的16个县市,与40多万的老根据地人民见了面。并邀请了45名老根据地的代表在访问结束后一同赴京参加国庆典礼,其中龙岩地区共有17人被邀请。

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也都对闽西老区表示关心,在各个时期都有针对老区的扶持政策助力老区发展。2014年10月31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杭古田亲切接见老红军、“五老”同志(指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乡干部)和军烈属代表时指出,“整个福建都是老区,闽西和江西赣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苏区,对党和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同时他还表示“闽西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并语重心长叮嘱在座的军地领导,要永远铭记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

以鲜血和生命铸就闽西革命根据地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大地上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大批闽西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多方奔走,广泛宣传马列主义。1926年夏,永定籍进步青年阮山、林心尧在永定湖雷上南羊头村建立了闽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定支部。此后,永定金丰支部、上杭支部、龙岩小组、武平小组等党的组织也相继成立,党的地方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工农运动,配合北伐军入闽,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龙岩和上杭是当时闽西的两个政治中心,闽西国民党反动势力就先后在龙岩、上杭制造了“四·一五”和“五·七”事件,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被杀害的林心尧、张楷、包究生、周继英,史称“五七”四烈士。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先烈们的鲜血没有白流,闽西人民在他们壮烈事迹的激励下,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在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闽西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前线。1929年3月至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两次入闽,促进了闽西红色区域的发展,暴动的烈火燃遍了闽西大地。在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指导下,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保卫和巩固了红色政权。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以罗怀盛、江德贤、刘宜辉、张赤男等烈士为代表的无数优秀儿女,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为苏维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由于王明“左倾”军事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陷于被动,屡遭失利,不得不于1934年10月被迫转移,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9月23日,国民党第九师、第十师等6个师并炮兵第五团向松毛岭发动猛攻。就此,持续了7天7夜的松毛岭阻击战打响,在这场战斗中驻守松毛岭阵地的红军和长汀地方武装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英勇阻击,最终因弹尽援绝而被迫撤退,但仍一路节节阻击,迟滞了国民党军队10万余人大举西进汀州、瑞金的速度。此役,曹达兴、张梅江等无数红军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

为夺取中国革命之胜利闽西儿女血染河山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长征路上,闽西子弟兵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8.6万名中央红军的长征队伍中,有2.6万余名闽西优秀儿女。他们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艰难险阻,胜利抵达陕北,此时,2.6万名闽西儿女仅余2000人,可说是“一里一忠魂”。在湘江,国民党调集15个师的兵力,布设了第四道封锁线,妄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由原闽西红军独立第八、第九、第十师改编而成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担负湘江前掩护任务,走在全军最后。他们在连续血战数天,掩护全军渡江后,渡口已被封锁。湘江以东的敌人把全部兵力压向三十四师。红三十四师孤军奋战了三天三夜,最后弹尽粮绝,6千多名将士绝大部分血染湘江。

1938年3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开赴苏皖抗日前线。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和民族的生存,八路军、新四军中的闽西子弟兵,与全国爱国抗日武装一道,转战大江南北,黄河之滨,痛歼日本侵略者、汉奸、顽固派。在艰苦抗战中,闽西无数优秀儿女,血洒中华大地,为国捐躯。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起进行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在人民解放军中的闽西子弟兵,南征北战,驰骋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各个解放战场。闽西革命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闽粤赣边根据地,配合南下解放大军,解放全闽西。为争取和平、民主,建立新中国,闽西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谱写了一曲曲胜利凯歌。

同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闽西妇女跟着党闹革命、参加暴动、建立红色政权。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在生产中勇挑重担,在铁牢里坚贞不屈,在游击战争年代全力支持革命,涌现出无数巾帼英雄,全市共有张溪兜、陈客嫲、唐义贞等393位在册女烈士,为革命献出生命的闽西妇女更是数不胜数。

“二十年红旗不倒”闽西大地寸土寸血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闽西的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闽西人民为工农政权的创立和巩固、为工农红军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留守闽西的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经受了移民并村“三光”政策的摧残,保存了大片老游击根据地和20万人口地区的土地革命果实。同时牵制和消耗了敌人大量兵力,有力配合了红军长征,使福建游击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南方重要战略支点。毛泽东1937年2月7日在延安听取方方汇报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后的讲话中赞扬道:“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你回去问候张、邓、谭各同志好,告诉他们,你们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

1938年春,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共2400多人,浩浩荡荡奔赴前线抗日。国民党顽固派再次破坏协议下令取消二支队龙岩留守处,杀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指使地主夺田倒算,对我根据地进行军事进攻。闽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维护和巩固了革命政权,创造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本版文字由记者 张梓睿 通讯员 栾振芳 据资料整理报道,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