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线建立的来龙去脉


1929年,白色恐怖下的上海波诡云谲。面临生死存亡的党中央,急需打通一条生命线。

而在当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后,闽西工农运动蓬勃兴起,长汀、永定和龙岩等多个县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为保护新生红色政权,中共闽西特委决定在龙岩成立闽西工农通讯社,专门负责搜集闽西周边国民党统治地区信息,特委辖区内各县建立分支机构,称机要交通网。永定也成立工农通讯社,并在广东大埔青溪专门设立一个联络站,打探国民党统治区情报,采购根据地急需物资。这为后来正式建立中央红色交通线,打下了一定基础。

1930年6月,红四军第三次入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连成一片,成了史学界后来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骨架”。赣南、闽西根据地建立与发展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也急需与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建立直接的沟通联系渠道。

为此,红一军团政委毛泽东派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卢肇西从永定赴上海,向周恩来汇报红军与赣南、闽西根据地发展与建设等情况,特别是建立由上海通往闽西、赣南交通线的设想,两边一拍即合,立获支持。

“宁可放弃苏区一个县,也要办好交通线。”1930年7月,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中央军委交通总站成立。10月,周恩来领导组建中共中央交通局,并开拓长江线、北方线、南方线三条交通站线,打通连接中央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大动脉。第三次反“围剿”之后,长江线和北方线很快被敌人截断和破坏,仅存南方线。

南方线,是中共中央交通局以闽西工农通讯社及其机要交通网为基础,建立的一条由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闽西直达江西瑞金的交通线,这就是最著名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主要任务是负责接送来往苏区的领导干部、传送秘密文件,采购运送物资药品。

1930年12月龙岩沦陷后,闽西工农通讯社迁到永定虎岗。1931年8月,虎岗失守,闽西工农通讯社一一闽西交通大站又迁到永定金砂古木督永昌楼。

据闽西党史专家介绍,其时,交通大站之所以设立在闽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特殊。闽西与粤西北山水相连,当年永定又属于赤白交界地区。闽西的汀江与广东的韩江相连,水运非常发达,为交通线的运行提供了交通便利。二是群众基础比较好。早在1926年,闽西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这一带的工农群众革命热情非常高,革命也比较坚决和彻底,为交通线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记者 刘少雄 莫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