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 创新兴市

创新,让龙岩赢得未来

——我省第二批、山区地市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诞生记


龙岩高新区航拍图。记者 郭亦斌 摄

□ 记者 罗玉文 通讯员 汤芳萍

盛夏始,万物长。

闽西红土地上,处处涌动着创新创业的热潮。

三年来,龙岩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把创新作为引领全市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平台搭建、人才集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转型升级、园区优化布局、军民融合和生态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守得云开见月明。今年5月,在全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结评估会上,龙岩市顺利通过专家组评估!

这标志着,龙岩成为我省第二批、山区地市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

改革 让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打造行政服务龙岩标准。深化商事制度、推进“多规合一”和并联审批等改革,优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参与起草《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工作指南》《政务服务中心运行规范》两大系列8项国家标准,填补国内空白,行政服务龙岩标准走在全国前列。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持法无禁止皆可为,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推进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全面实施“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政务服务标准。梳理“一件事”套餐集成服务101项,推行一份办事指南一次告知,一套表单,一套申报材料,优化审批流程,指定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窗口收件、分发转办,一个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让企业、群众最多跑一趟。2020年7月设立的企业开办专窗,通过融合市场监管、刻章、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商业银行等7个单位涉企事项,将企业开办环节由7个减为1个,跑7趟减为跑1趟,开办时间由5天压缩至半天,实现企业开办最快2小时内“一次办全”。

加快e龙岩建设,运用“随手拍”“政企直通车”“掌上办理”,全面推广“网上办、手机办、自助办”,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生态环保攻坚成效凸显。全市森林覆盖率79.39%,居全省首位,水土流失率从2018年的6.44%降至2020年的6.03%。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武平县获批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良好生态助力创新创业发展,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幸福龙岩。

筑巢 让创新平台更加完善

昔日闲置的旧粮仓,如今已成为活力四射的创业基地,这不仅是火柴空间站(漳平)创新创业基地的“前世”与“今生”,更是我市积极盘活闲置资源,筑巢引凤来栖的一个生动缩影。

“龙岩市政府于2015年9月出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八条措施,支持各县(市、区)利用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打造一批重点突出、服务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龙岩市科技局副局长郭浠恒说。

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推动全市工业(产业)园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企业孵化平台,加速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工业(产业)园区全覆盖。至2020年底,拥有众创空间3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

建设龙岩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具有龙岩特色“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通过建设线上平台服务站、微信公众号、移动APP,与线下服务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在线咨询、政策信息、项目对接、科技培训、诊断培育、项目申报等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实现我市技术需求对接及成果转移转化常态化开展。自2020年9月平台启用以来,集聚科技成果52000多项,线上技术专家2358位、科研院所132个,服务企业886家(次),促成签约项目35个。

围绕产业化、生态化、生活化发展目标,从标准化厂房、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创新平台等方面建立园区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让园区落得下项目、留得住人才、聚集起产业。紧密结合各个园区规模、发展布局、产业特点、企业特征等因素,合理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2家;全市累计新建成标准厂房158.5万平方米。同时,各县(市、区)工业园区按照省级高新区创建标准完善建设,推动县县争创省级高新区。

求变 让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眼下,我市第七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正在紧张有序的筹备中。

回望来路,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企业数量一年比一年多,参赛成绩屡创新高,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在省赛中实现参赛和获奖企业数居全省“双第一”的历史佳绩。其中,福建德尔科技有限公司获2019年国赛二等奖,实现我市企业在国赛获名次奖零的突破。

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俨然已成为中小企业同台竞技、比拼创新的绝佳舞台,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和投资者的目光。

人才兴则创新强,科技兴则民族兴。重点引进能延伸或提升我市现有产业链、有助于推动我市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市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102人,高端创新人才720人。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式,三年来培训各类人才上万人(次)。

进入夏季,农业生产迎来关键时期,田间地头处处活跃着科技特派员的身影,为农民增收致富做参谋。

我市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等限制,不拘一格选认科技特派员,将台籍专家、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纳入市级科技特派员队伍。至2020年底,选认省、市科技特派员1616人(次),组建124个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实现乡镇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贫困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全覆盖。三年来,由省、市科技特派员牵头创办或联合实施的科技项目802项,创办企业201个,引进新品种1277个,示范推广新技术1239项,服务农户37000多户,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打造高质量发展生力军。依托有色金属、机械装备龙头企业,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式”发展,三年来,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47家、总数达255家,增长136%;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新增95家、总数达156家,增长156%;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新增46家、总数达62家,增长288%。

初步形成汽车及专用车、环保机械和工程机械三大优势集群,涌现出中国龙工、龙净环保、龙马环卫等一批优势龙头企业,三年来,机械产业产值新增262亿元、总量达597亿元,增长78%;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龙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上杭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漳平台创园在全国考评中连续四年获得第一名;

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陆地港获得9610海外直购进口的监管代码,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五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一项项掷地有声的政策,一条条关乎民生的举措,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扬帆起航再出发,创新引领新时代。一座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创新型城市正阔步向前,意气风发地迈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