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不绝血脉耀千秋
——《绝密使命》观后
□ 新岚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绝密使命》在央视一套热播。32集的红色故事,倾情再现党的百年伟业的苦难辉煌,深情讴歌党在红军时期建立的一条打不垮、摧不掉的红色交通线。这条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的交通线,连接起在上海的党中央至香港、汕头、大埔、永定、长汀,最后到达中央苏区的瑞金,全线长达3000公里,自1930年底打通安全运行4年不曾中断,先后护送200多名党中央领导同志和重要人员、骨干,运送大量的物资、经费、文件等,直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离开瑞金。该剧以精深的思想主题、精湛的艺术手法,呈现了一幕幕刀尖上行走的无名英雄历经的生死较量,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谱写了党领导的隐秘交通线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壮美篇章。这条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及其构筑的延绵不绝的精神血脉,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我们汲取前行力量、永远跟党走的最好营养剂。
忠诚之魂铸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入党誓词,句句都是共产党人政治觉悟的生动写照。”剧中,这24字入党誓词像一条红色血脉,字字涌动在每个共产党员的心里,句句奔流在这条凶险漫长的交通线上,它熔铸成共产党人的忠诚之魂、血肉之躯,跨越了一座座峻岭危峰,战胜了一次次急流险滩,走出了一条连接党的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百年胜利路。这24字入党誓词告诉我们:一次宣誓,必终生追随;永远跟党走,必定会胜利!
剧中,有着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青溪交通中站站长潘雨青和共产党员、伯公凹小站站长邹叔宝,是这条交通线上的代表。潘雨青、邹叔宝等一批共产党员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墙壁里珍藏的写有24字入党誓词的一方红布、一个个倒在血泊里的生命定格,伯公灯、竹笠、长柄伞等,无不诠释了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党组织这个“家”的无限眷恋,对铁的纪律的严守敬畏。潘雨青以小船为掩护,承上启下,千钧重负。为了这份忠诚,他知重负重,披肝沥胆,英勇机智地领着大家战风斗浪,一往无前;他以生命赴使命,为护送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洋大叔”到中央苏区,只身赴险落入虎口,面对凶残狡诈的敌人,慷慨凛然宣扬共产党人的凌云壮志。为了这份忠诚,所有交通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职务:共产党员;都做好牺牲的准备,只知道有出发点,却不知有没有归途,决绝向死而生。邹叔宝将160块银元的党费藏在绷满石膏的伤臂里安全运送给党中央,沾满血肉的银元党费镌刻了革命战士对党的赤诚。赖寿章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4年里,苦苦追寻党组织,多次机智巧妙地为党组织提供重要情报、救出人员,最后为保护党组织负责人和已经暴露的共产党员的安全转移,当街击毙叛徒,壮烈牺牲,倒在了向党组织报到的“回家”路上。为了这份忠诚,共产党人不计个人得失,只要是党的需要,押出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为确保受到破坏的交通线迅速恢复畅通、承接任务,卢清泉主动请缨回老家利用父亲开的小食杂铺建“小站”,从潘雨青的上级变成下级自觉接受领导。邹叔宝智用自家造纸坊的记账本,记载了一家人对党的事业的奉献牺牲,其三弟为完成护送任务献出年仅20岁的年轻生命,虽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已将24字入党誓言熟记于心。交通员们谨记接头暗语,不问不说,没人知道交通员姓甚名谁,完成任务后连一声谢谢都不要就立马回去。为了这份忠诚,不仅严守秘密,而且纪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是哪一级领导,不管来自何方,到了交通站,一切属地服从指挥安排,使保秘密就是保安全、守纪律就是守胜利的共识成为全线的自觉行动。剧中的“上海爷叔”是亲自布局建立党的秘密交通线的周恩来同志,作为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总指挥,爷叔到了这里,服从潘雨青站长的安排,为确保安全临时改道,爷叔走上了一条未经启用从未走过的备用路线,有惊无险地走完3000公里胜利到达瑞金。在护送“洋大叔”的过程中,敌人用尽围堵、拦截、抓捕、困耗等手段,危机四伏的线路,使“洋大叔”误解交通员们,潘雨青不计委屈,含泪请求把“洋大叔”安全送到目的地后再接受组织的审查处分,交通员们用党性恪守入党誓言,用一路的闯关夺隘、流血牺牲、智勇双全,用饥肠辘辘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感动了“洋大叔”,“洋大叔”不禁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党的交通员们对共产党员光荣称号的忠贞维护,对完成党交付的神圣使命的坚定执着,让我们深刻感悟到胜利之路的忠诚力量。
信仰之光耀刀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剧中,一盏伯公灯始终高悬,它引领走夜路的人看清前进方向,像星火燎原的信仰,点亮了刀锋上的革命者的青春理想,冲破了重重黑暗,去迎接日出东方的灿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结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党都比不上的,它最有觉悟,最有预见,能够看清前途。”党的交通员们矢志不渝地守护这盏一经点燃就永不熄灭的理想信仰之灯,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在漫漫长路上不回头、不迷茫,淬火成钢,愈战愈强。
潘雨青的小小航船,承载着党的使命,高扬着理想的风帆,他面对牺牲坦然回答敌人的拷问时,憧憬的是在这条小船上坐的人越来越多,人人都活得好活得美活得有尊严。同天饭店的交通员孙同阶慷慨赴死,他的一封充满革命理想信念的遗书令国民党侦缉队感到震撼。李寿科为了保护邹叔宝、让伯公凹的灯火熊熊燃烧,舍身跳下悬崖。打进敌人内部的赖寿章在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以理想信仰的浩然之气回答了他作为“副官”相伴多年、疑惑不解的国民党军的团长。汕头大站站长彭赓年以华富电料行经理的身份为掩护,周旋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处乱不惊,缜密入微,化险为夷,天天与魔鬼打交道的李汉农同志在受护送中都感到这条交通线的惊心动魄。一次次的护送重要人物、运送重要物资、传送重要情报,使敌人在用尽“围剿”手段的同时屡屡感到处在一场又一场“没有对手的独角戏”一样。闽西永定的伯公凹站,是进入福建的第一站,在这个到中央苏区瑞金必经的小站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烽火,淬炼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当邹叔宝兄弟们坚守在伯公凹焦急等待接头时,心中的明灯告诉他们,在没有接到组织的通知之前,哪怕等上一年也要等下去。邹叔宝的妻子赖西诺完成任务回来对邹叔宝说:无论遇到什么最糟糕的情况,你还是怀有憧憬。“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上海爷叔”在伯公凹过夜,因日夜兼程脚上起泡,他坚持自己挑泡并“服从命令”收下潘雨青送给的一双被他称之为“风火轮”的山袜,他宣示要让这双脚走遍旧中国,建立起新中国。正是怀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上海爷叔”亲自布下党的交通线,“宁愿舍弃一个县,也要建好交通线”,精挑细选人员,拨下拮据而温暖的经费,制订一套严密的纪律,加强武装配备,激励全线的交通员们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无论是药店布店商行,还是饭店客栈电船,无论是穿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江,还是翻越在蜿蜒曲折的深山,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多么残酷,担负的使命责任多么艰巨,个人和亲属的处境多么危险,铁心跟党走的交通员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付出生命也要确保万无一失完成任务。“一脉不顺,周身不畅”。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这条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交通线,成为唯一畅通、让党中央最放心的交通线。这条红色血脉为中国革命建下了奇功,是百年党史中永不磨灭的传奇,它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想信仰力量。
初心之美映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部剧,浓墨重彩地展现党的初心使命,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赞颂人民这个胜利的力量之源,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豪迈论断:“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这条交通线,是党带领人民同心携手建立和维护的生命线,是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和运用。剧中,闽西大站党组织书记李叔岩负责组织运送食盐给红军,自己却不享一粒盐而腿肿无法穿鞋,并立下规矩哪怕只有一颗盐也要送到前线去。“上海爷叔”在邹叔宝家过夜共餐,邹家杀了家中唯一一只老鸭给满脚起泡的爷叔煲汤,爷叔把好吃的全都给了潘雨青和邹家兄嫂,自己和一员随行只留一双笑谈为“吃什么补什么”的“鸭脚”,让邹家人感到“像大家的阿哥”一样。离开伯公凹,爷叔留下了3块银元,之后又将那双“风火轮”山袜送回到潘雨青手里。爷叔一路关心询问交通各站的工作、安全、经费和生活等,鼓舞着大家斗罢艰险又出发。所护送的党的领导干部,即使是德高望重的老同志,都以自己的党龄论年龄,个个青春年少,共同跋涉在日行上百里的险路上。一幅幅的画面,让人看到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有一碗米饭也要匀出半碗给老百姓的人,就是“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人,就是自己已乔装富商可坐轿子却忍着脚泡疼痛与大家在崎岖山路一起向前走的人。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当护送的中央领导同志“大表哥”从虎口脱险但仍在敌人视线时,潘雨青的妻子谢秋莲,一个普通农家妇女第一次替夫承担重担,到码头认接“大表哥”顺利“回家”;护送“洋大叔”的一路荆棘载途,谢秋莲再次上阵救急没有让敌人看出一丝破绽。邹叔宝受领重要任务要赴汕头时,大街小巷张贴的对其缉捕的通告使他前行受阻,其妻赖西诺临危挺身替夫履行职责,怀着身孕的赖西诺连夜把记在邹叔宝脑海里的联络暗语和路线图“复制”到自己的脑海里,只身踏上凶险辗转的征程,出色完成“绝密使命”。“丘老八子”勇当护送“洋大叔”下山的向导,一把火引燃祖辈留下的房屋作为联络信号,年仅21岁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为苏区运送食盐的船工全部被敌人抓捕沉坠江里。交通员们和人民群众为这条红色血脉献出了一切。人民群众是革命路上打不断的“补给线”,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剧中所呈现的闽西群众基础好、个个都是交通员,是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巨大牺牲、作出重大贡献的真实写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历史的印证和必然。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英雄人物辈出的历史。“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以袁锦贵同志为总策划的主创团队和全体演职人员,以创作史诗的燃燃雄心,以崇敬热爱先辈先烈的诚挚情怀,以自加压力的奉献担当,连续建构创作革命历史故事“红色三绝”,并把《绝密使命》推向了新的高峰,真实生动地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风华,为党的红色交通线的英雄史诗和闽西革命老区的历史留下经典之作,为用好红色资源、讲好革命英雄故事竖起了标杆。迢迢交通线,熠熠英雄魂。今天,当年的交通线已换了人间,但这条红色血脉的不朽殊勋与山河同在,激励着共产党人赓续精神血脉,奋进新征程,“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作者系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