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篇(部)新时代文明实践报告文学

通贤之贤


□ 周大文

对一个地方的认识,往往会从对一个地方人的认识开始,认识一个地方的人,与其交流交往,慢慢地那个地方就走进了心里。

老红军画家黄思梅, 20多年前相识,让我深刻地认识了通贤。

2000年9月,我曾与黄思梅会谈,聊他离休后的个人精神文明建设。他介绍了他的画作主题,画了快20年的梅花。

2006年,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前往北京采访了5位闽西籍的长征经历者,黄思梅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与黄思梅相识,见了两次面,成了忘年交;2010年,他谢世了,我们天各一方。黄思梅的音容笑貌常在我脑海中闪现,这位通贤人,散发着淡淡的梅花清香。

2021年,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3周年前夕,精神文明春风吹拂闽西大地,我来到了福建省上杭县通贤镇,首次来到黄思梅的故里。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无疑,这是一个大党大国走向良政善治,迈向文明型国家的号角。

2018年8月,上杭县被列入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50个试点县;2019年新罗区、武平县被列入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500个试点县。龙岩市委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将此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工作来抓,目前龙岩市7个县(市、区)都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1个乡(镇)街道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覆盖率为98%;1680个村居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覆盖率为87%;其中上杭、新罗、武平、长汀、永定5个县(区)实现了中心、所、站全覆盖。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国文明网推出“云端对话 文明问答”互动专栏,专访龙岩市委书记李建成。李建成说:“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龙岩老区苏区的振兴发展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足。我们通过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出台《全国、省级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特色点)结对共建工作方案》,组织208个全国、省级文明单位与全市34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特色点)开展结对共建,这一举措,虽然推出时间短,但是认同度高。5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捷足先登,与龙岩市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开创了全国首个跨省、跨区域的中心与中心结对先例,着力推动两地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市本级成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指导组和全国首个设区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政策宣讲、科技下乡、医疗卫生、文体活动、暖心帮扶等5支志愿服务队。

三年来,龙岩市积极探索“四级书记亲自抓、中心所站三联动、结对共建双提升、服务群众一条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龙岩模式”。

黄思梅的故乡上杭县,精神文明之花开得格外灿烂。2018年10月29日,上杭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组建县级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文明实践所、村(居)文明实践站三级组织架构,并按照有制度、有人员、有队伍、有场所、有项目、有阵地、有台账、有导图、有特色、有保障等“十个有”的标准进行建设;依托田间地头、凉亭树下等百姓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全县设立百个便民服务和集中宣讲点,以菜单式、互动式深入基层开展党的政策理论、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网络安全等宣讲咨询服务。

三年来,上杭以“凝聚民心、服务群众、传播文明、助力振兴”为宗旨,创建创新,因地制宜,科学统筹,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上杭样板”。

“上杭样板”受到各地同行的青睐,县内外交流互鉴互动日益增多。黑龙江、河南、江西、广东、广西、安徽、宁夏、新疆等省(市、区),福建省内的厦门、三明、泉州、莆田、漳州等市组织调研、学习考察组先后前往上杭学习交流;截至2021年5月,上杭与省内外调研、学习考察组共计132批、1771人次分享做法与经验。

“龙岩模式”,“上杭样板”,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虚功实做,如火如荼,生机勃勃。

沐浴文明春风,我驰骋在被评为全国“四好公路”的205国道上杭南阳、通贤和才溪路段,进入通贤镇域,丛山中的一块平阳之地,现代建筑错落有致,通贤溪岸的石护栏蜿蜒在田园民居之中,若隐若现,一幅新时代的乡村画卷扑面而来,老红军画家黄思梅故里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令人赞叹不已。

下车,我直奔通贤镇枫云岗上的“新时代·智空间”参观。2018年11月,通贤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挂牌成立;2019年9月,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镇文化站、图书室等,打造了“新时代·智空间”。

通贤镇在枫云岗创建文明实践所,顺应时代要求而兴的文明实践阵地。

1930年6月,毛泽东与朱德在通贤枫云岗上检阅少先队员时,黄思梅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与隔壁乡村的官余村人,被毛泽东称为“红小鬼”后来成为“阿丕书记”的陈丕显一道,在家对面的山坡枫云岗上获得了人生的洪荒之力。他们告别贫穷的家庭家乡,踏上了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道路。

黄思梅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8年11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从闽西走出的骄子》,他名列其中。

如今,黄思梅等革命仁人志士播下革命初心的枫云岗,成了通贤镇文化中心和文明实践阵地。“新时代·智空间”现有两层,一层与福建新华发行集团上杭分公司、上杭图书馆联合打造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学习强国”学习吧和图书馆;第二层为红色通贤陈列室,主要展示通贤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英豪和红色事迹。

通贤镇“新时代·智空间”建在上山下田的要道边,荷锄挑担的农民路过,可入馆歇息,品尝文化大餐。馆室内部设置销售区、借阅区、阅读区及讲座区。开馆以来,开展了政策理论宣讲、红色故事演讲、产业发展培训、网络文明宣导、心理健康疏导、捐地捐资等活动。

二层是红色通贤陈列室,黄思梅的事迹在此陈列,我面对他的头像鞠躬致敬,默默地说,黄老,您的家乡,我来了。

展板上的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鲜活人物,让我为通贤震撼。

“九军十八师”和伟人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让才溪名扬天下。“九军十八师”中,邱国光、张力雄、邓启修、吴振英、阙森华、刘屏山、黄立功、黄思梅、黄德彪、阙明的家乡就在通贤镇。

通贤与才溪曾是同乡镇,历史渊源极深,1961年从才溪乡分出设立通贤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通贤乡,2014年撤乡设镇。

当天,我走访1934年新杭县苏维埃政府故地,当年上杭、长汀、连城一带最高红色政权所在地的通贤镇障云村。

障云村,地处竹海林涛。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全村共有88名青壮年,除一名残疾外,另87人都参加了革命。

瞻仰红色兵工厂、红军医院,参访刚修复完成的邱国光、张力雄两位将军故居。邱国光将军故居的飞泉下,我双手捧起曾经被当作消毒液,为红军战士清洗斑斑血迹的山泉水,这一脉脉泉水,当年和着红军将士的鲜血,流向山下的通贤溪、才溪河、旧县河……

红色泉流,红色山村,红色通贤,将军之乡,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之中。

当晚,我住在通贤镇周源村的君悦宾馆,正是黄思梅故乡村庄所在地的宾馆。

次日一早,我们就去周源村寻访黄思梅故居,黄老家没有房产,只是一幢祖辈留下的众厅房屋,其中有一个厢房是他家的,还是他呱呱落地的产房。

在黄思梅的古宅前,与他的乡亲们交流,村民们直言不讳地说,你来寻找他的故居,他没有回来几次,没有给村里一分钱,做过一件事……交谈一二十分钟,父老乡亲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话语要捎给乡贤黄思梅。

村支书给我一份村里19个烈士和一个老红军的名单,领我去看了隔壁一位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34师烈士后人的房子,村里帮忙募集资金,原地拆旧重建的新居。

回到黄思梅祖屋的余坪,我站在大门前的坪上,朝着枫云岗的方向望去——“新时代·智空间”在不足一公里的东北方向,周源村村委会办公大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距不足200米。

在通贤周源村道上,我远眺一幢幢、一排排的小洋房,为黄思梅家乡物质层面的繁荣景象点赞,为在天之灵的黄思梅点赞。身经百战,开国大校军衔,不是将军的将军黄思梅,他破旧不堪的祖屋古宅,留住了通贤的文脉,留下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乡亲们的一句真心话,印证了黄老有别于尊奉“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封建官僚们的为官之道。

一个地方,一个家族的文化根脉,尤其是南方客家地区,祠堂是一个文化文明的百宝箱,珍藏了家族的文化精粹。

离开黄思梅的祖屋与村庄,下一站我去了黄思梅的祖祠,通贤的黄氏宗祠,也是通贤村文化活动中心。

1999年10月,江夏郡上杭通贤教堂黄氏宗谱编写组整理,关于通贤的介绍:福珊公裔孙的发祥地——通贤。

元朝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黄氏太始祖三九郎公由长汀水头携眷来到这里开基,历二代,终于在西、北两条溪流汇合的中心地带定居,开发了下黄屋、田心里、上黄屋、墟下等地,统称为“通田”,既便于管理,又蕴含纪念祖基黄屋田之意。

双溪聚汇,碧水常流,鱼虾富有,明朝末年,因之改“通田”为“通泉”。

清初,通贤十三代廪生建中将“通泉”改为“通贤”,寄望后裔开创通达贤明之道,成为知书达理之人。

1992年11月,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闽西地名》一书中记载:“通贤,属上杭县,在县北部古楼山南。古称通田,后改通贤。”

通贤黄氏,江夏家风,日耕夜读,文经武纬,自强不息。

黄思梅有两幅画和一幅字被宗祠收藏,两幅梅花画挂在祠堂的左侧墙上,一幅字“发扬江夏家风 为国再创辉煌”挂在前厅的墙上,为2000年(庚辰之秋)题黄氏宗谱。

通贤黄氏宗祠敦睦堂两边四个黑色大字:“忠、孝、廉、悌”,儒家八德之要赫然在目,一对堂联:“敦勉一脉忠孝两全绵世泽,睦邻九族上下一心建中华”,诠释了四个字的内涵。

黄思梅为国为民,却没有为家乡村里做一件事,给一分钱,答案在他的祖祠里。

黄氏宗祠走出,朗朗乾坤在前头,春风清,天地高。

走进通贤镇粮站原站长、退休干部黄发庆的五金杂货店铺,喝茶坐聊。1978年,他在镇粮站工作,2014年退休。

知道我是作家,黄发庆马上上楼取出收录刊发他作品的诗集和旧报纸,一篇他觉得非常有乡土味的散文《打包》,推介给我,以文会友。文短意深,一代人的辛酸,时代的写真写照,与我们现在仍在倡导的“打包”,减少浪费,倡导爱惜食物美德迥然不同。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通贤镇3个贫困村和参照贫困村管理的一个村、337户贫困户1134人全部脱贫。

告别贫困,踏上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国人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号工程应该属于精神层面,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新追求,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齐头并进,需要开足马力生产精神食粮,构建安全文明保供能力强大的“精神粮库”。

与黄发庆交谈甚欢。话到动情处,黄发庆这位土生土长的通贤绅士贤人,起身上楼,铺纸提笔。

片刻,只见他一手捧墨,一手提笔,豪情满怀地写下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精神粮库”。

落款,盖章,手捧散发墨香的“精神粮库”下楼,放在店门口的大街上晾干。一会儿,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围观,众人念读四字,觉得韵味无穷。

清晨,我走在阡陌纵横的集镇步道上,春晖明净,干净的街道,干净的溪水,干净的临街商住小楼。

遇到在门前溪边晨练的老大爷。大爷客气地问:哪里来的先生?有食朝冇呢?入屋下里坐,到我家吃净饭?

独在异乡,受到如此热情的吃请,来我家吃净饭,纯朴的民风,当地人的客气话,住着洋房,一日三餐荤素菜皆有,却客气谦卑地说吃“净饭”。

通贤镇的农村垃圾实行闭环式管理,清新的空气,洁净的路面,镇容村貌给我的直觉是干净,干净是文明的靓丽脸书。

一位文化名人说,在当今这个时代,干净应该是一种最珍贵的赞美,外表干净是尊重他人,内心干净是尊重自己,语言干净是尊重社会,行为干净是尊重家族,干净是从灵魂深处散发出来的美丽。

夜幕降临,徜徉在通贤溪两岸的山水田畴之间。在新修的稻田休闲步道上,我与几位晚饭后散步者搭讪,聊劳作后的休闲时光,聊脚下的步道,一位60多岁的张女士说,以前这个时候,走在这里是去田里灌溉,现在稻田水渠是水泥大水槽,排灌方便,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抢水了,休闲步道既方便耕作,又是我们散步锻炼的好地方。

步道边的凉亭里,我上前与几位老人聊天说事,老阿婆说,凉亭有公共的桌椅,大家坐在一起,交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家长里短,心事愁事,难事乐事,通风透气的空间,大家心身愉悦。

文明实践主角是人民群众。

通贤镇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围绕“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创新实施“1+1+N”工作模式,即:搭建一个平台,建强一批队伍,开展N项志愿服务活动。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

与通贤镇党委书记、通贤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梁兰珍座谈。她谈了三五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的事情,我觉得有趣,知全貌、懂实情。

梁兰珍亲自领导抓了两件通贤特色的事。一是各地都要花钱的事,她不花钱做成;二是各地认为不要花钱能做好的事,她却用经济手段来治理。

先说第一件,通贤兴建公园、步道和其他公共活动场地,涉及不少老百姓的宅基地、菜地、荒地。一些地方涉及土地征迁,钉子户就冒出来了,而通贤镇党委政府事前给村民说实情讲道理,动员村民为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为自己捐地积功德。5年来,全镇大部分公益性项目均采取零补偿、立功德碑的形式推进项目用地征迁,群众累计无偿捐地300余亩。

移风易俗是一桩花大钱还不一定解决得了的事,通贤亦不花钱了结。通贤人每年有抬“三大仙”菩萨的民间习俗,目的是求平安、图吉利。政府认识到强行禁止显然不妥,因势利导是良策,应理性对待封建迷信与民间信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一年一度的“抬菩萨”传统民俗与庭院大扫除大整容的文明节融为一体,把求神拜佛变成崇尚文明的“素食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宗教法规、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家风家训等融入其中。一变出奇效,移了风易了俗,素食节当天,家家户户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男男女女净身洗澡,出门加入“抬菩萨”队伍,老百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另一件事是,通贤的主街、附街和小区通道以及各行政村,共建设地埋式垃圾分类桶190个、地面垃圾分类桶10组、专项垃圾分类桶260个及垃圾分类宣传点30处,开设集镇中心段振兴路、通贤中学、通贤中心小学、培才村四处垃圾奖励兑换超市。实行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将集镇及周边12个村的垃圾清扫、河道保洁、公路养护一体化整体打包,委托保洁公司统一管理,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这些设施建设和目标实现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呢?

2016年以来,通贤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办法。按照区别化收费原则,对除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以外的家庭实行每户每月收取垃圾清运费5元;对集镇区域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按上年末实际在岗职工人数每人每月3元,由单位负担;设有单间(雅间)或宴会厅的饭店每店和超市每月15元;其他个体工商户每户每月10元;对敬老院等非营利性机构适当减免。同时,将垃圾收费工作列入镇村干部年终绩效和记账式管理内容。

对此,通贤制定《垃圾兑换超市管理制度》《垃圾兑换超市兑换回收项目表》《有害垃圾管理机制》《垃圾分类管理督查机制》等制度,按照日巡查、周督查、月通报、季考评、年总评的规则进行考评。

2016年,全镇收取垃圾费1.6万元,垃圾治理收费开始全面铺开, 2019年增加到15万元,2020年23万元;通贤镇成为上杭最早实行农村垃圾收费制度的乡镇之一。

通贤开创垃圾经济治理模式,行之有效可持续,实事求是,深得民心。

三天两夜,造访通贤贤地,见了不少贤人,听到了不少贤事。

20多年前,通贤岭头村的廖春桃先生娶了个湖南宁乡人,回乡一起创业,养殖当地乌兔,经过夫妻俩的努力,“通贤乌兔之乡”闻名遐迩。10多年前,该村的后起之秀刘石英,大学毕业后嫁给湖北人,后发现家乡创业环境好,带着先生回通贤,从300对种鸽养起,发展成为存栏13000对、年出栏鸽子26万只、产蛋1万枚的养鸽场;2015年5月,刘石英联合50多户村民组建成立上杭县同福鸽业专业合作社,她还出任了岭头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返乡大学生村官。

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婚姻家庭的成功,家庭文明是国家文明的基石,尤其是乡村基层创业者,岭头村的两对成功创业夫妇成了通贤人身边的楷模。

通贤中学校长刘文灿介绍,通贤中学50多个老师中有4对8位老师,在这里成家立业。通贤中心小学许兆和校长介绍,在通贤中心小学85名教工中,有7对14位老师在学校成家,其中,有6对已生儿育女,安家通贤,扎根通贤。

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比翼鸟般,把青春和人生最美的时光留在通贤,通贤贤地也将留下更多人的脚步。百年大计的教育,非一日之功,尤其需要人们长期的付出与坚守,方见成效。

通贤中学创办于1969年,在通贤太平文馆基础上创办的农村中学,培育了毕业生近万名。1990年至今,有5位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09年,该校3位毕业生同一年被清华大学录取,声名鹊起。

通贤中心小学现有1478名在校学生,32个班,乡村中的大学校。前几年,被评为上杭县文明学校,2021年,被评为龙岩市文明学校。学校的校歌叫《通向贤能之路》,学校打造贤文化的校园文化,新建成的教学办公楼,筹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贤文化特色点。

因势利导,成就未来。

与通贤黄思梅的父老乡亲,专业户、新农人、传统手工匠人,乡村文明的播种人乡村中小学老师们,一起谈通贤、聊通贤,感受新时代文明之乡的一次次中国脉动。

通贤,改革开放后,除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地名之外,还获得了将军之乡、建筑之乡、乌兔之乡、生态之乡等雅名,最近一个雅号叫“文明之乡”。

“文明之乡”是通贤赢得的最新雅号。

通贤镇被评为福建省第十三届(2015-2017年度)文明镇,通贤村被评为文明村;2021年4月,福建省委文明办发布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名单,通贤镇和通贤村再次上榜;此前,岭头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鑫源乌兔专业合作社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合作社董事长丁晓红2014年入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榜。

20年前,黄思梅跟我说,过去是因为村里人太穷,没有饭吃而革命。2021年,建党百年时的通贤,他的家乡人民是因为富而进行新的革命,这场革命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进乡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更好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

通贤归来,我找出黄思梅20年来,多次寄来的各种材料,林林总总10多件,有个人心得体会和画作题款集打印稿,有书信、字画和作品集,这些在书写通贤时,派上用场,是一份份硬材料。

《1987-1997总后勤部老年书画研究会建会十周年纪念文集》一书,收录黄思梅的学画心得《临池乐无穷》。其中写道:我从1981年离休开始学作中国画起,15年来临池不辍,已有千余幅作品,一半以上赠予友人,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

凭着这几十年军旅生涯磨炼出来的一种不怕困难、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支持我从零开始。俗话说:五谷杂粮维持一个人的生命是重要的,而科学知识、精神食粮更是高蛋白、高营养。

另一份材料是:1985年9月3日,黄思梅写的一篇心得体会《学画梅的体会》。

黄思梅在文稿开头写道:“种菜、养花、养鱼,我不爱好。打麻将、下象棋我又不擅长,经过一段徘徊之后,在一些同志的影响下,于是我设想能否在书法、绘画中寻找思想、精神的寄托呢?!”

文末写道:“几年来习作了一些画,也多次参加过画展,这仅仅是开始,与其他同志相比,我还差得远,但我有信心。在今后的有限之年还要不断地努力学习,以梅花的风格和精神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余生之力。”

一头一尾,首尾都提到精神文明建设,个人与社会,精神与思想,理想与情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哲学家说:“无用即大用。”黄思梅离休后的思考、画作、感悟,三四十年前,也许无用寡用,今天他物质富裕的家乡人民,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无价之宝,有钱买不到的宝贝,千幅梅花画散落民间,梅香飘四海,梅画润通贤。

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创建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贤文明大观如黄思梅先贤所愿。

通贤贤,贤通贤;贤上杭,上杭贤;贤文化,贤文明。三年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探索与实践,举旗帜,立标杆,走前头,争上游,取得预期的、阶段性的文明实践成果,开拓了新的局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上杭样板,龙岩模式,福建实践,中国范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潮中,不断超越故旧,抵达新目的地,红色闽西,生态龙岩,一路高歌猛进,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福建省龙岩市剧目创作室编剧。

“通贤之贤”题字者陈丽伟,天津市作协副主席、天津市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