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情绪 积极迎考


□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菲菲

临近高考,越来越多的考生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心慌气短、手脚发抖,记忆变差、思绪空白,白天打瞌睡、晚上睡不着,心情忽上忽下,莫名其妙地与父母或朋友发生争吵,甚至厌倦学习回家休养等等。很多人把这些行为表现称为“考前综合征”,这其实是人在面临重要事件时产生的应激反应。简单来说是身体发出“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的讯号,提醒我们做好准备。那么,面对高考,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呢?

一、拥抱压力 正视情绪

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很多同学感觉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很想要释放压力,轻松迎考。这种想法潜藏的意思是:压力有害。斯坦福大学一项历时八年的研究表明:压力本身没有害处,认为压力有害的这种想法才是罪魁祸首。不可否认的是,对考试结果的期待或担忧都会令人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变化,一些同学感受到了莫名、复杂且难以言说的情绪,这些都是压力情境下产生的正常反应。越是临近考试,考生越要允许自己可以出现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与负面情绪共处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方法之一,当情绪出现时,不用急着想方设法消灭它们,要学会接受它们的存在,允许它们陪伴学习。

二、调节练习 主动求助

突然的、强烈的情绪袭来时,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为此,面对高考时可能出现的强烈情绪反应,需要我们提前做一些情绪调节的练习进行应对。考生可先了解腹式呼吸法、转移注意法、积极暗示法、正念冥想法等操作步骤并一一亲身体验,寻找一种最适合的方法每日练习2-3次,以便在高压下能够毫不费力地自我调整。如果近期有频繁的失眠或身体不适,请主动寻求亲人或老师的帮助。主动求助,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不用担心这样会浪费你的学习时间,此时处理情绪比投入学习更加重要。身心安定,学习才能高效。

三、客观估判 合理期待

身经百战的学子通过一系列的大型测试,可以较为客观地估判自己的学习能力落在全省的哪个区间。依照数据呈现的能力水平,对考试结果赋予合理的期待。众所周知,高考的结果,不仅仅与个人能力有关系,还与试卷难度、心态、运气等息息相关。合理的期待不仅可以降低焦虑水平,还能聚焦目标,积极冲刺。

四、提优补缺 稳中有进

增强优势科目和查缺补漏是冲刺阶段的两条有效提分路径。从优势科目入手更能激发考生信心,分析优势科目的考卷,找出“最不应该出错的5-10分”所对应的知识点,逐步吃透消灭丢分点。也可以从“记忆的漏洞”和“理解的盲区”入手,找到弱势科目中“最容易得分5-10”的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每天每门科目进步5-10分,看到收获、稳中有进,消除学习倦怠感。

五、微调作息 增加运动

考前需保持较规律的作息,可以尝试提前20-30分钟上床静休,切忌大幅调整作息时间,以免打破生物钟增加不必要的烦恼。随着气温升高,人体在入夏时可能感到比较烦躁,除了营养需适度外,可适当增加运动的时间,即使在操场上散散步也是好的。

高考是重要的赛点,却并非人生的全部。回望求学之路,同学们的坚持与付出如此瞩目。漫漫人生,愿你们找到自己的节拍,走出别样的姿态,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