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女子邱玉叶
从名牌大学毕业生到“白鹜仙子”
□通讯员 黄水林 张柏光
在群山环抱中的连城县文亨镇富塘村,有个养鸭姑娘叫邱玉叶。她不同于其他的养鸭人,她是个名牌大学毕业生,也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初创之星,被客户和村民誉为“白鹜仙子”。
4月23日,笔者见到邱玉叶时,她正在一个山坳里的鸭场内,抬着一筐桑叶喂着鸭子,池塘里百余只白鹜鸭正欢快地吃着。她乐呵呵地介绍,这是生态养殖,除喂食自己配方加工的有机饲料外,还经常喂些黑麦草、水浮莲、桑叶等新鲜叶草,这样喂出来的鸭子肉质滑嫩油脂少,价格比普通饲养的高出一成,一年能卖个三几千只。
因病“恋”上白鹜鸭
说起小邱为何“恋”上养鸭,学业有成后变身“鸭官”,还有一段与鸭有关的故事。上大学的第二年,她身体突然不适,生了一场大病。在回家疗养的日子里,父母隔天就买回当地的白鹜鸭炖汤给她喝。说来神奇,她的身体日见好转,竟然彻底康复了。从那时起,小邱就暗暗下决心,大学毕业后办一个鸭场,养出更多更好的白鹜鸭造福众人。
小邱的家乡富塘村是个山美水碧的地方,适合原生态养殖的场地很多,可小邱的“养鸭梦”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毕业之初,小邱提出回乡养鸭,可年迈的爷爷,政府部门任职的叔叔,望女成凤的父母以至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人支持她。“养鸭这活,就是没进过学堂的人也会养。”“一个福州大学毕业的,大好前程多的是。回乡养鸭,大材小用。”……面对众人的劝阻,倔强的她也是无所适从。为了长辈亲朋,她参加公务员考试,成绩入围了,却放弃面试。叔叔帮她联系好工作,她婉言拒绝。气得父母直骂“没出息”,亲朋直叹“可惜了”。
迎难而上养成鸭
“要干,就干出点名堂来!”邱玉叶2012年从福州大学毕业,2013年春节就回家乡养起了白鹜鸭,毅然放下大学时的娇气,挽起裤管清理荒田,撸起袖子搭盖鸭舍。苦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搞起了个简易鸭场。
然而,邱玉叶的养鸭事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好不容易凑钱购买的第一批鸭苗长势并不好,90只雏鸭最终养出成鸭45只,成活率只50%,并且没有产下一枚鸭蛋。
邱玉叶并不灰心,上网查阅资料,向有经验的农户学习,参加人社、农业等部门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申请大学生创业场地补贴,借来2万元买了第二批500只雏鸭,整天“泡”在鸭场里,尝试着改进白鹜鸭的食物,平时注意雏鸭保暖措施和疾病的预防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邱玉叶的用心钻研和管护下,这批鸭子长势良好,成功养出450多只成鸭,成活率超过90%。
致力养殖生态鸭
“这里原先大部分都是村民抛荒的山垅田,我把它开发成白鹜鸭养殖基地。”邱玉叶介绍说。在一处叫马坑的山垅田里,水草、山塘、鸭舍井然有序,数百只连城白鹜鸭自由地穿梭其中,或觅食、或钻草丛、或在山塘里嬉戏,这是她一手办起的第8个生态养殖基地。
“散养,是我这几年摸索出来的土法子,几个场子来回跑,累是累点,但可防瘟疫传播又可多食鲜草,鸭的品质自然就上去了。”“鸭粪就近还田、还山,种植青草,形成了种植与养殖生态模式。”邱玉叶说道。
邱玉叶养殖的白鹜鸭天天散养在群山之间的8处山垅田里,汲着山泉水,喂食玉米、谷子以及青草饲料,而鸭粪育草,自然循环,由于原生态喂养品质好,自然受到顾客的青睐,现在她年销售鸭子达3000多只,而每只比别人多卖出几十元。
“养鸭子不容易,卖鸭子也苦。”有想法的邱玉叶不仅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丫仙子”品牌,还专门开设网页销售产品。富塘村离国道有3公里,为了让客户网上订购的产品及时发出去,她每天要骑车在路旁等候快递车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可她格外知足。
帮忙“带货”促共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邱玉叶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积累了一定养殖经验的她,毫不客气地当起了老师,吸引着不少大学生慕名前来学习。大学毕业生小傅、小黄等就在她的影响下返乡创业办起了综合养殖场。
邱玉叶还长期聘请5位村民帮助养殖、销售,帮着乡亲们“带货”。村民种植的香菇、蔬菜,养殖的兔子、土鸡等都是天然原生态,由于信息的闭塞和交通不便,销售困难并且价格较低廉,她就利用自己的网络资源,将村民的各种土特产推销出去。
“小邱帮助大家卖出的农特产品每年达几十万元,真是乡村振兴的领头人。”村民曹天贵就是其中受益者,每年经邱玉叶卖出去的天然原生态地瓜、芋头等就可增加收入5000多元。
“屈指数来,我养鸭已整整9年,人也更加憔悴了,可我不后悔。”邱玉叶如是说。
在连城,县里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工作,出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毕业五年内自主创业的不但给予6000元的场租补贴,还可申请10~30万元免息免抵押的贴息贷款。同时,人社、农业、卫健等部门帮助解决担保贷款、土地流转、技能培训等问题,如今大学生返乡创办经济实体的全县就达11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