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红色“传家宝”

——寻访长汀县原红屋区委书记谢炳昌的人生足迹


□ 王坚 文/图

长汀县南山镇杨谢村,位于松毛岭南麓。民国时期和邻近的塘背村同属一个乡,是1929年塘背农民暴动发生地,苏区时期为红杨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第一批革命基点村。2019年农历正月的一天,村民谢钿财、谢旺兴等人在翻修祖屋时,突然发现了爷爷谢炳昌留下的一叠手稿和马灯、手杖等遗物,谢家发现红色“传家宝”的消息不胫而走。近日,笔者闻讯前来采访,谢家子孙展读先人遗书,含泪讲述“传家宝”背后不为人知的家族红史。

区委书记的红色履历

《中共长汀县组织史资料》记载,苏区时期谢炳昌曾任长汀县红屋区委书记。但因各种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谢炳昌未参加工作,没有档案资料。直到近年发现谢炳昌手稿和遗物,后人对其生平经历才有所了解。

谢炳昌的手稿写于1960年去世前夕,时年65岁。据文中记载,1929年9月29日,谢炳昌与罗寿春、罗堂春、吴文标、杨胜标等人,到南阳(今属上杭县)与汀南党组织领导人罗化成接头,奉命在杨谢、塘背一带秘密发动革命。农历十月初四,罗化成率领武装队伍到塘背成功组织暴动,插上了第一面革命红旗。后因罗化成率部返回南阳,反动势力疯狂反扑,谢炳昌等人转入地下工作。1930年农历二月间,汀南党组织另一负责人张赤男率部到来,由谢炳昌等人带路到附近官坊、钟屋村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随后成立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大队和赤卫队,由谢炳昌、罗福昌分别担任队长。两支队伍互相配合,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张赤男部撤走后,反动武装李七孜部屡次前来扰乱破坏,谢炳昌等率领农民武装大队和赤卫队,经过数次激战打退了匪军。1930年农历五月初,谢炳昌由杨胜标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农历五月十三日,谢炳昌与罗寿春、罗堂春、吴文标、杨胜标、罗月老等6人,在杨胜标家刺血为盟,立誓“生在红旗下、死在红旗下”。同年9月,塘背乡苏维埃政府成立,谢炳昌任土地部长。

1931年6月18日,反动民团率众围攻,谢炳昌等退居高山密林,家中房屋被烧,后赤卫队及时出击,打退土匪,扑救灭火。但谢炳昌母亲在家被匪徒开枪击中左脚肱部,一个多月后不治身亡。当年农历七月,谢炳昌接任塘背乡党支书兼土地部长,组织完成当地的分田工作。1932年农历一月,谢炳昌兼任塘背乡苏党总代表。1933年四月初七,任塘背乡苏主席。农历四月十三日召开全乡群众大会,号召适龄青年参加红军,现场报名40人,得到区苏优秀红旗奖。五月间,谢炳昌又扩红13人,亲自带头参加红军。因工作需要,谢炳昌未能如愿参军,经县苏批准回乡。当年7月任红屋区委组织部部长。10月,接替黄举月任红屋区委书记兼区苏副主席。

1934年农历七月初七,谢炳昌出席在长汀十里铺召开的福建省党代会。15日,出任长汀县苏宣传科科长。正值松毛岭保卫战前期,经县委紧急会议研究,谢炳昌于当晚调回红屋区开展支前参战工作。几天后,因患疟疾回家休养。一个月后,因病未痊愈,县苏指示其留在红屋区。后因国民党大部队突破松毛岭防线,区苏、县苏转入敌后游击战。谢炳昌与吴文标、杨胜标等人随红军游击队转战刘屋坑、河铺、涂坊、烂犁寮等地,坚持斗争。因白军步步紧逼,谢炳昌等人被迫隐藏山林半年多。直到1935年春,由家中亲友凑钱联名担保,才得以返家劳动生产,暗中联络革命同志,等待机会东山再起……

见证历史的“传家宝”

谢炳昌的申诉材料记述翔实,相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地方党史的记载吻合。重新发现的三件遗物中,有一个由洋油桶铁皮改制的文件箱,一盏“美最时”马灯,还有一根两端嵌有铁件、布满小树瘤的短木棍。

谢炳昌的三孙子谢林财介绍,“父亲谢石保生前讲述,白色恐怖时期,爷爷曾经把入党证、区委公章、个人私章、组织文件等用防潮油纸包好,装在铁皮箱里,埋在祖屋附近小溪的山壁上。后因山洪暴发,溪岸塌方,铁皮箱里的资料全部冲走了,爷爷只捡回来一个压瘪的空箱子。铁皮箱修理好后,家里用来装老人的寿衣,和寿材放在一起,才得以幸存。爷爷当年走村串户从事革命活动,打游击摸黑走夜路,这盏马灯是他一直使用的物件。父亲生前一再叮嘱我们,小手杖千万不能丢了。这是长汀革命先驱罗化成亲手交给爷爷的接头信物,爷爷随身带着,以做生意为掩护,到各地联系工作、传递情报,就是凭这根小手杖。

“因为爷爷带头闹革命,曾祖母被反动派开枪打死。爷爷的两个女儿春香(六岁)、二香(四岁)被反动民团抓走卖掉,至今下落不明。家中房屋被反动民团纵火焚烧,乡亲们抢救出的一台老风车,至今还留有过火的痕迹。1930年,爷爷把19岁的亲侄儿谢益金寿送去参加红军,任红12军34师战士。近年才知道,益金寿大伯是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198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尽管家庭遭受了难以言说的苦难,但父亲遗言告诫我们,爷爷的遗物要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教育子子孙孙一切向前看,把自己的家庭事业搞好才对得起前人的牺牲付出。”

知情人眼里的谢炳昌

写下这份申诉材料2个月后,65岁的谢炳昌因贫病交加,溘然离世,未能落实其苏区干部身份。但他的高大形象,仍点滴留存在村民的记忆中。时年93岁的原南山公社退休干部钟宜龙说:“1934年秋红九军团在钟屋村(现为中复村)出发前夕,曾经在黄家庄山岗的大坪召开誓师大会。当时,谢石保7岁,我13岁,我俩看到谢炳昌代表区委上台讲话,动员红屋苏区群众正确看待主力红军战略转移,树立信心、坚持斗争。他上台讲话时很威武,很有激情。”

81岁的退休教师吴马水是谢炳昌的生死战友吴文标烈士的亲侄儿。吴马水回忆:“晚年的谢炳昌身材高大,满头白发,我经常主动和他交谈。他告诉我,乡苏赤卫队平时在村中的登岗背头大坪里操练,现在还留有一段几十米长的鹅卵石防御工事,遇到敌人进攻,就地展开反击。谢炳昌把成年的侄子益金寿送去参军,侄儿牺牲后,他心里很难过,把长孙谢水才过继给益金寿名下延续香火。听我父亲讲,谢炳昌担任区委领导威望高。他组织家家户户出劳力,开圳做陂,引水灌溉4000多亩农田,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主持开办了列宁小学,聘请塘背的老秀才曹堂满当教师,为少年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谢炳昌重情义,我的大伯吴文标牺牲后,他交代子孙年年清明都要上坟拜祭,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村东3里外的石门坑观音阁古廊桥,吴马水说:“观音阁位于杨谢村通往连城朋口方向的千年古道上。因为位置偏僻,地势险要,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从容转移,所以谢炳昌和吴文标等人常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酝酿塘背暴动,组织对敌斗争。红军长征后,反动派一次次前来抓捕苏区干部,谢炳昌等人常在这里出入。后来,观音阁被曹泮溪反动民团烧毁了,近年才由村民集资重新修建。横岗背棠梨角有一座独立土屋,是接头户项二嫂的家,谢炳昌生前说,多亏二嫂婆的接济和保护,不然他早就没命了。”

空山寂静,鸟语啁啾。谢炳昌和出生入死的战友们早已飘荡远去,但殷红炽热的血脉仍在代代传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谢炳昌光荣入党90周年。薪火相传,在他的孙子、曾孙、玄孙中,已有10人先后入党,有3人光荣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