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祭铁嶂寨
□ 邱子祥
又是一年清明时。
每年祭祖,耳边总响起“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来。一直以来,在我心中,这个雨就是眼泪。因为,我祭奠的不仅有家族里的先人,更有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
在我故乡上杭县庐丰扶阳,有座叫铁嶂寨的高山,海拔721米,因盛产铁矿而得名,以山陡路险而称奇,被先贤描绘为“扶阳八景”之首景。铁嶂寨自然景观虽然迷人,但为她镶上“宝石”并闪耀光芒的,是山腰的一个偏僻自然村——龙井,这是全县为数不多的无人革命基点村。
据《上杭县地名录》载:在第一次革命战争中,龙井村村民几乎被斩尽杀绝,村庄沦为一片废墟。
1935年初,主力红军长征后,革命形势异常严峻,中共代英县庐丰东一区机关被迫迁入龙井山村的密林里。龙井村民邱昌科、邱昌坤、邱洪添、邱永荣等自发带上斧头、木锯、砍刀,为游击队员搭建山寮、工棚等。由于粮食接济困难,游击队员经常靠野菜、山果、树叶充饥。对此,男人们以上山伐木、烧炭为由,妇女们则以上山捡柴、烧草木灰等为名,夹带米豆、油盐、日用品等,想方设法支持游击队。平时,村民还利用打短工、赶集、走亲戚等方式,经常为游击队传递情报、购置急需物品,东一区机关在此办公近两年均平安无事。其间,张鼎丞、刘永生等人,充分利用龙井地处偏僻闭塞,出入道路单一,山高路陡林密等有利条件,宣传党的主张,指导革命工作。
1935年冬,几年不见雪的闽西山区,连续下了两三场雨雪。雨夹雪和融雪之冷,是透进骨子里头的湿冷,让人刻骨铭心。衣着单薄,身住山寮、工棚的游击队员处境艰难,让龙井村民揪心。邱昌科、邱昌坤等人冒着严寒,顶着风雨,踏上弯曲崎岖又隐秘的小路,为游击队员带去蓑衣、稻草、布鞋及姜酒、辣椒、蒜头等。
龙井村民的革命义举,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1936年11月17日,蓝溪民团对龙井山村发动“四光”(烧光、杀光、抢光、移光)清剿,叫嚣“住房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一时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为了找出游击队员的接头户,狡猾的敌人将村民分为几组,背靠背进行审问,以便从中找出破绽。丘昌科因担心众乡亲受到牵连,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是接头户。敌人要丘昌科带队去找游击队的下落,遭拒绝后,便暴跳如雷,用木棍猛击他。之后,丘昌科被带回蓝溪民团关押。一天后,丘昌科被活活打死,时年21岁。这次惨无人道的血洗,25人的龙井自然村被枪杀和烧死16人,邱永雄等5户成灭绝户,剩余4户,被迫迁到稔田乡。从此,龙井村成为真正的无人村。
1942年8月,“游击大王”刘永生的妻子黄月英不幸被永定县县长赖作良部属抓获。因黄月英视死如归,敌人残忍地割断了她的脚筋。闽西特委营救成功后,邱永荣、邱昌坤等人用土担架将黄月英接到铁嶂寨山中疗伤40余天。在得到严密保护和精心照料后,黄月英很快康复归队。1954年4月10日,黄月英专程到村里慰问当年的接头户,盛赞他们对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次年,政府还拨款500元为他们建造住房。
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正因为有人民的执着和冒死支持,中国革命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一心一意跟党走,千难万险不回头”。扶阳人民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用热忱的鲜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据统计,扶阳村共有革命烈士42人,抗日应征人员41名,失散老红军8名。
清明节,我们又一次情飞龙井山,泪洒铁嶂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