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笑容

半个世纪匠心传承 赤诚坚守“巧头”本真


□记者 施薇 池银花

每逢红白喜事,新罗区家家户户总少不了手工制作的围裙、箩筐、满月鞋、剪纸等传统物品,他们把举行这种仪式要用的传统物品称为“巧头”。昨日,记者走进新罗区红坊镇东阳村,探访市级非遗传承人郑笑容的“巧头”岁月。

初心:四代传承 执着坚守

郑笑容的婆家是“巧头世家”,到她这一代,已是第四代。她从嫁过去后便受到熏陶,耳濡目染,也逐渐爱上这门技艺。

“绣个梅花像梅树一样旺,绣个石榴多子多孙,绣个寿桃长命百岁……”1970年开始,在婆家的“巧头”绕口令中,19岁的郑笑容开始接触“巧头”,至今已51年。

“‘巧头’这门活儿考验的就是耐心,工序上的技艺慢慢钻研都会熟练的,每一项都是精细活,需要非常细致耐心。”郑笑容说,仅一个满月鞋的捆边手法,她就练习了一个多月,其间,她摔过针线、想过放弃,但在婆婆的鼓励下,她坚持反复练习,终于学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逐渐掌握不一样的剪纸、绘画、绣花的手法,以及夸张、简洁、优美且富有节奏感的形象处理方法和单纯、明快的色彩协调比例等,成为一名民间做“巧头”高手。

匠心:把握细节 精益求精

细节决定成败。郑笑容随手拿出一件围裙,介绍道,她绣的围裙图案线头总是严丝合缝,边缘平平整整,图案的位置对称整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却是“巧头”能否经得住大众考验的决定因素。

除此之外,不少人的箩筐多是用普通竹片编成的,而郑笑容在选购半成品箩筐时,总是到有经验的手艺人那儿购买,并挑选由老毛竹片编制成的箩筐,更加耐磨耐压,经久耐用。

正是因为郑笑容这颗执着的匠心,在制作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渐渐地,她的名声也越传越远,很多厦漳泉的人慕名来购买他们家的手工艺品。

传艺:播撒种子 落地生根

如今,传艺成了郑笑容心头的一块疙瘩。“手工制作‘巧头’,费时费力,现在的年轻人也基本不愿学。”她说。

2018年底,福建省举行第七届福建艺术节,郑笑容作为“巧头”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我经常参加类似的活动,希望通过微薄的努力宣传这项祖辈传下来的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巧头’制作技艺。”她说。

好在,郑笑容的部分儿孙从她的手中接过了“巧头”制作技艺的接力棒。她的两个孙子在学会拿剪刀时,就开始学习剪纸。她还时常走进社区、学校等,通过讲解与教学,让大家感受“巧头”艺术的魅力。

匠人守初心,恒心铸技艺。对于欣赏者来说,“巧头”是一种物品,但在“匠人”郑笑容看来,“巧头”是一辈子的信念。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才让她坚守初心,将“巧头”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