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1年省委一号文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核心提示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2021年省委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历来备受关注,《意见》有哪些亮点?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目标任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十三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对于今年以及“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目标,《意见》有明确规定。

2021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定增长,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定增加,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相关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沿海发达地区和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四大亮点 既部署今年任务 又着眼“十四五”开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着眼“十四五”开局是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主要亮点:

——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退出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提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深化闽宁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等重点举措。

——围绕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十四五”时期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

——围绕提升乡村建设品质,提出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部署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围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对健全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主要内容 走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三农”工作的重心要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这是一次历史性转移。

《意见》提出,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退出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充分发挥“一键报贫”在线申报系统作用,定期组织乡村干部走访排查、行业主管部门筛查预警,及时将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重残重病易致贫户纳入监测范围,按户造册、单列管理、重点帮扶,多措并举防止致贫返贫。

提高特色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油、肉等供给安全。“十四五”时期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十四五”时期,围绕茶叶、水果、蔬菜、林竹、花卉苗木、畜禽、水产、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创建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推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一体化发展,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发展特色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做强乡村物流业,提升乡村旅游业。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确定一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建设一批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推进一批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产业化开发。

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建立利益共同体,根据双向选择、按需选认、精准对接的要求,选认2000名以上省级科技特派员,吸引省外、境外科技人员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

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创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福建名牌农产品,提高“生态福建·绿色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两岸农业资源要素深度对接,在全国保持对台农业合作交流领先优势。推进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升级发展,加快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打造一批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全面落实监测排查、清洗消毒、省际防堵、调运监管、禁用餐厨废弃物等关键措施,严防发生新的疫情。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是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之一。

《意见》提出,全面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分类布局。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促进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推动城乡生产和消费有效对接。结合县域“十四五”规划编制,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推进县域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培育壮大县域支柱产业,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

《意见》提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有序开展,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等各项制度,巩固改革成果,提升改革实效。实施家庭农场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全省家庭农场总数超过13万家,创建具有示范作用的家庭农场1000家以上。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增强联农带农功能,新培育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00家以上。

此外,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还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意见》提出,省、市、县级党委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严把人选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班子,积极稳妥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增强班子战斗力。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地方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落实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将其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运用,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

(记者 罗玉文 曾志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