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的“祠堂之王”:

庙前采陔公祠


□ 傅长盛 图/文

日前,由连城县投入资金600多万元进行修缮保护的采陔(gai)公祠,即将全面完工。

采陔公祠坐落于庙前镇庙上村,2019年10月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闽西目前保存完整、精美绝伦的“祠堂之王”。修复完工开放后,将成为连城县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采陔公祠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由庙前江姓十四世祖富商耀香公(字际兰,号采陔)花巨资建成。祠堂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292平方米,分前落“斯馨堂”和后落“聚欢堂”。由三大门楼四直(排)横屋组成,九厅十八井,规模全县罕见。

采陔公祠装饰精美,斯馨堂内门的建筑上,梁、柱、匾、斗拱、挑檐梁托与其他的装饰均采用洁白的大理石料,飞檐翘角,工艺精湛。采陔公祠文化底蕴深厚,厅堂的联文、壁画、文章无不体现出诗书簪缨之家风,如:石门框和神龛对联分别为“谱牒笔花艳,台阶谏草荣”“柏府勋名光柱石,豸山世泽焕簪缨”“夙梦兆生花,摘艳薰香多慧业;成谟资破竹,经文纬武嗣芳徽”,内含南朝江淹梦笔生花和清末监察御史江春霖等江姓历史名人典故,文采斐然。由于有了家风家教传承,采陔公祠人才辈出,人丁旺盛。新中国成立后,采陔公祠成为江姓及众姓兴学重教的场所。老红军、无产阶级革命家江一真曾在此读私塾,红军时期在此举办过医学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