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话扫墓
□王继峰
客家人重祭祀,这是千年不变的传统。作为纯客家县的武平,大都习惯在春分至清明期间扫墓。子孙虽各自成家,且身在远方,但扫墓时也会聚齐。大家提着“三牲”、香烛、纸钱等祭品,带着锄头、镰刀等,踏上一条朝拜先人的路。武平山多,一路水碧山青,处处明媚春光。在生机勃发的时节感念祖先的恩德,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各个坟墓之间常相距甚远,有的甚至藏在深山老林。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很能考验体力和诚心。客家人就是这么虔诚,每年都不畏艰险,怀着崇敬之情翻山越岭,把深深的感恩献给先人。
到了坟前,大家挽起衣袖,铲草、培土,默契合作。时隔一年,坟头杂草丛生,仿佛长满缕缕的哀思。在武平这片土地上,最常见的草莫过于“鲁萁”(铁芒萁),铲草往往都是在割鲁箕。除完草,在坟头挂上“花纸”(洒了鸡血的黄表纸),摆好“三牲”和酒杯。牛、羊、猪为“大三牲”,猪、鱼、鸡为“小三牲”。现在普通人家一般选用煮熟的豆腐、馒头、猪肉、鱼肉、骚鸡(未阉割的公鸡)等,将其中若干种搭配起来当“三牲”。有时,还加上“四果”(橘子、苹果、香蕉、葡萄等),各种水果必须是开花结果的,预示子嗣绵延。
祭品摆好后,每人往酒杯斟一次酒,向祖先表示敬意。大家边倒酒边汇报上一年的情况,谁结婚、谁添丁、谁乔迁、谁考上大学……让地下的亲人分享喜悦。生前好酒的,就往杯里多斟些酒;生前抽烟的,便在坟前插几根烟。汇报完后是祈福,希望祖先能用神力保佑在世的亲人健康、吉祥。
开始烧纸钱了。一大沓不同面值的冥币,全用烧化的方式寄送。人间科技飞速发展,也不忘让地下的亲人及时享用最新科技成果。手机、电视、冰箱、空调、小车、洗衣机……只要人间有的,都烧上一份。亲人生前条件限制,无法过好日子,现在一定要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不能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受苦。
祭扫时长辈还会不断追述墓主生前的好处,如何贤良美德,如何疼爱子孙。说到动情处,眼眶微润,忍不住又上前斟酒。对于扫墓的人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机会,清明其实是客家人最好的感恩节。
纸钱烧尽后,便燃放鞭炮,恭送他们回去。接着收起祭品,到下一处祭拜。
全部坟都扫完了,勤俭持家的客家妇女会把割下的鲁萁带回家。鲁萁是客家人厨房中最受青睐的引火工具,可不能浪费。有人还会砍一根杉树枝,倒拖回去。客家话“杉”和“绽”(意为草木生长)同音,预示子孙蓬勃发展。
回家后还有一道程序,就是在家门口祭拜。有些年代久远的祖坟已找不到,便在家门口隔空召唤祖先前来享用祭品。祖先们都具有神力,过来是一瞬间的事。
武平客家人就这样诚心诚意,自始至终完成每道程序,宛如墓主就在眼前。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弟子规》亦云:“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慎终追远、祭祀尽诚,体现客家人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儒家孝道的极佳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