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全省最多,集中安置规模居全省前列,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
安居又乐业 踏上致富路
□记者 蓝明丰 通讯员 陈耿
“家门口就有工厂车间,工作都不愁找啦,现在的我有房住、有活干,生活越来越好了。”近日,记者走进新罗区白沙集镇“暖心园”集中安置区,詹福宾高兴地向记者说道。
原本四口人挤在一间房里的詹福宾于2017年搬迁至安置区,两个女儿先后入读白沙镇中心小学,夫妻俩今年也能进入扶贫车间工作,工资有2000元以上,告别打零工的日子,这个三居室托起詹福宾一家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这是我市实施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4.6万受益群众的缩影。
在2月25日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杜甫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憧憬的安居与乐业,不再只是中国百姓孜孜以求的期盼与梦想,如今已成为生动的现实。
作为贫困人口比重全省最高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龙岩,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一直把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认真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政策落地。“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国定标准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9650户29425人,占全省任务的45.17%,完成搬迁人数全省最多。
搬离贫困
“能住上城里这么漂亮的大房子,以前都不敢想。”在长汀县幸福小区里摆摊卖肉的贫困户赖德斌,从四都镇谢坊村搬迁过来,家中有三位老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通过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帮扶,他家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楼房。
搬迁是一项大工程,牵涉资金、用地等方方面面。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我市因地制宜推进政策落地,把贫困人口搬出“穷窝”作为夯实稳定脱贫基础的重要途径,结合实际出台了资金和用地保障等配套政策。如资金方面,在上级补助政策基础上,市、县再分别给予1500元/人的配套补助资金;用地方面,最大程度简化建房用地用林审批程序。安置形式上,我市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统建与自建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鼓励引导集中安置。同时,积极探索政府集中回购安置房模式,在城区、工业园区周边建设经济适用房或回购安置房用于集中安置扶贫搬迁对象。
2016年以来,全市完成省级集中安置区105个,市级集中安置区76个。其中,长汀南站幸福小区是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武平县幸福里安置区是全省最大的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
稳住幸福
“集中安置,必须选好位置、配好设施、搞好服务,提高迁入地生产生活的便利度,让群众住得舒心、顺心。”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搬迁群众能安稳入住,我市把不动产权登记办证作为让搬迁对象吃下“定心丸”的关键举措来抓,目前已有99.04%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办理到不动产权证。同时,我市各地尽可能将群众集中安置到交通便利、靠近工业园等区位条件好的地方,充分利用县城的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帮助贫困户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用最好的地段做最好的安置小区。”在新罗区雁石镇,新建的雁江村安置小区坐落于龙雁大道旁,南接南三龙铁路雁石南站,与雁石镇政府掎角相望。由赤村村搬来的村民邓亮天说,“政府解决了我的住房问题,又为我细心安排了适合的种植养殖项目,经济收入有了稳定的来源,女儿又进入中心小学读书。”如今,邓亮天每天都感受到易地扶贫搬迁后新生活带来的各种变化与喜悦。
这样的幸福场景,贯穿着我市每一个扶贫安置小区,在武平县幸福里安置区,老年活动中心、超市、银行、人工湖、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小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
在长汀县南站幸福小区,南邻长汀动车南站、北邻汀州医院、东邻长汀一中新高中部的区位优势,让小区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都十分便利。
“今年,我希望能扩大扶贫车间,解决小区居民的就业需求,让大家都幸福起来。”在长汀县南站幸福小区的扶贫车间里,搬迁对象刘春生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景。回忆往昔,刘春生坦言,自己怎么也想不到,五年前,一家人还挤在漏雨的老屋内,贫病交加,现在已经开办了自己的车间,还带动小区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类似刘春生的致富故事,也发生在长汀县思福安置区,因残致贫的曾广嵩搬入后,在安置区开设扶贫车间进行伞架加工,吸纳了7个贫困户在车间务工,曾广嵩说:“在思福小区有了自己的家,还有自己的产业,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希望。”
他们能踏上致富路,得益于我市不断深化产业扶贫,引导贫困户利用小额信贷资金等发展生产,鼓励有劳动力的家庭积极参与激励性扶贫,促进自立增收脱贫。在新罗区白沙镇,农贸市场提供了20个“暖心摊位”免费给易地扶贫搬迁到白沙镇的贫困户经营,2户及以上共用一摊位,贫困户持证上岗,在固定摊位售卖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增加经营性收入。
不仅有“暖心摊位”,还有“暖心培训”。结合搬迁对象实际,我市对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进行技能培训,使每户贫困户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并引导推荐就业上岗,确保不落下一户——
长汀县南站幸福小区对安置区461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并引导至盼盼食品、安踏服装、金龙稀土等企业务工,每人每月至少可获得2200元工资收入。
漳平市对扶贫搬迁安置区中的23户68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并顺利引导至企业务工,每位贫困户每月可获得2000元以上的工资收入,比过去至少翻了一番。
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各地政府在落实低保、五保、医疗救助等政策的同时,积极引导搬迁户以租赁、转包、折股量化、产权改革等形式将迁出地承包经营的土地、耕地、山林地、竹木等资源进行流转,增加收入。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今越来越多搬迁群众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